笔趣阁

富士小说>我用马哲 > 第101章 春礼堂 红绸下的民心与新程(第2页)

第101章 春礼堂 红绸下的民心与新程(第2页)

朱静雯接过同心结,铜面的温度传到掌心,她的眼眶红了:“祖母放心,我和子墨一定记住,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与民同心,家国安宁。”

巳时过半,百姓代表们陆续赶到议事院。西乡村的张奶奶被儿子扶着,手里捧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好的茶糕,热气腾腾的;她头白了大半,却精神矍铄,见到朱静雯就拉着她的手:“女帝啊,尝尝奶奶的茶糕,这茶是新采的,甜着呢!”欧东省的李大哥扛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新磨的米粉,说是“让新人尝尝咱灾区的新收成,去年的罂粟田都改成稻田了,这米粉香得很”;洛阳的文物修复师陈先生带来了亲手雕的木梳,梳齿上刻着“为民”二字,“这木头是修复白马寺时剩下的边角料,不金贵,却实在”;京北市的铁匠张师傅提着个铁盒,打开一看,是两把锄头,“给新人当贺礼,提醒他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百姓的日子得靠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

子墨也到了,穿着那件洗得白的蓝布长衫,胸前别着朵百姓送的迎春花,站在礼堂门口迎接大家。看到张奶奶,他赶紧迎上去:“张奶奶您慢点,我扶您。”看到李大哥扛着米粉,他伸手就接:“李大哥我来,您歇着。”百姓们围着他问长问短,他都笑着一一回答,说起乡村教育的事,眼里的光比胸前的花还亮。

“子墨老师,我们村的小学啥时候能盖新教室啊?”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问。子墨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快了,我和女帝姐姐正盯着呢,今年秋天保证让你们坐在新教室里读书。”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拉着他的手往礼堂里跑。

朱静雯走到他身边,两人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言语,却像有暖流在空气中流动。子墨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几本教案:“这是我整理的乡村教育问题记录,有二十三条建议,你看看能不能纳入民生规划。比如山区学校缺老师,能不能搞个‘轮岗支教’;留守儿童放学后没人管,能不能建‘夕阳课堂’,让村里的老人帮忙照看。”朱静雯也掏出个本子:“这是我汇总的山区学校缺口清单,正好和你的建议对上了,以后我们一起落实。你看,石桥镇缺三间教室,下周就拨款;林州缺五位老师,议事会已经在招人了。”

午时,婚礼在议事院的小礼堂正式开始。没有红毯铺地,工农代表们用野花铺成的小径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礼台,野菊、蒲公英、二月兰挤在一起,风过处摇摇晃晃,像在给新人鞠躬;没有鼓乐喧天,京北市小学的孩子们排着队站在两侧,唱着新编的《民生谣》,歌声清脆得像山涧的泉水:“春风吹,花儿笑,百姓的日子节节高;官爱民,民拥官,同心协力建家园……”

礼台正上方挂着那匹“民为邦本”的红布,下面摆着两张铺着棉垫的竹椅,是给证婚人马秀英和主婚人王伯坐的。工农代表、议事代表、科研人员们坐在堂下的长凳上,每个人手里都捧着杯南河省的新茶,茶香混着花香,在空气里弥漫成温暖的味道。墙上还贴着子墨写的誓词,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字迹工整有力:“守百姓之盼,兴民生之业……”

“请新人上台!”随着王伯的高声宣布,朱静雯和子墨并肩走上礼台。朱静雯换了身浅红色的常服,领口的迎春花更艳了;子墨的蓝布长衫洗得笔挺,胸前的迎春花沾着晨露。走到礼台中央,子墨的手心微微出汗,他悄悄捏了捏朱静雯的手,朱静雯回握了一下,两人相视一笑,紧张都消散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马秀英被扶着站起来,她确实有些累,却腰杆挺得笔直,举起那枚铜同心结:“今日,我以祖皇太后的身份,更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为这对新人证婚。我活了九十二岁,见过兵荒马乱,也见过百姓安乐,最明白一个理:皇家的根,扎在百姓地里;皇家的日子,甜在百姓心里。”她的声音虽有些苍老,却字字清晰,传遍整个礼堂,“朱静雯,你是大明的女帝,更是百姓的公仆,你愿不愿意和子墨一起,守着百姓的期盼,把日子过成百姓的好日子?”

“我愿意!”朱静雯的声音清亮,带着坚定的力量,“我愿意和子墨一起,走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听百姓的心里话,办百姓的实在事。我保证,让每个孩子有书读,每个家庭有饭吃,每个老人有依靠;让贪官无处藏,让公道处处在;让马克思说的‘人民当家作主’,在大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林子墨,你是乡村教师,以后也是百姓的男皇后。”马秀英转向子墨,目光温和却郑重,“你愿不愿意和静雯一起,捧着百姓的信任,把皇家的位置坐成百姓的依靠?”

子墨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的工农代表——张奶奶正对着他笑,李大哥竖起了大拇指,张师傅把锄头举得高高的;他又看向朱静雯,那里有信任,有期盼,更有共同的信念。他的声音虽有些哽咽,却字字清晰:“我愿意!我用十年教书匠的良心保证,永远和静雯一起,不贪享、不偷懒。我会继续教我的书,把百姓的孩子教成有良心、有本事的人;我会帮静雯记好民生账,哪里缺桥、哪里缺老师,一笔一笔都记清;我会记住,我是百姓选的男皇后,我的位置在讲台旁,在田埂上,在百姓心里!”

台下爆出雷鸣般的掌声,百姓们把手里的野花抛向空中,花瓣像星星一样落在朱静雯和子墨的肩头。人民监督协会的张师傅高喊:“皇帝大婚,百姓开心!”全场跟着喊起来,声音震得檐角的风铃都在欢唱,和孩子们的《民生谣》融在一起,像一写给民心的歌。

王伯站起来,手里捧着红布背面的誓词,大声念道:“请新人宣誓!”朱静雯和子墨并肩站好,举起右手,跟着王伯念:“我朱静雯、林子墨,愿以夫妻之约,守百姓之盼,兴民生之业,节皇家之费,做人民公仆,永不相负!”誓词声落,马秀英把同心结系在两人手上,铜面在阳光下亮,像一颗跳动的民心。

婚礼后的“喜宴”摆在议事院的食堂,长条木桌上摆满了百姓带来的家常菜:西乡村的茶糕冒着热气,南河省的糙米饭蒸得颗粒分明,欧东省的米粉拌着香椿芽,洛阳的豆腐脑撒着香菜……没有山珍海味,却摆了满满当当十桌,每道菜旁都放着个小牌子,写着“西乡村张奶奶敬上”“欧东省李大哥赠”,字歪歪扭扭,却透着最实在的心意。

马秀英被扶到主桌,面前摆着碗糙米饭和一小碟咸菜,是她自己要求的。她端起碗,和王伯碰了碰:“你看这饭,糙是糙了点,可踏实,就像咱们现在的日子,没有铺张,却处处是民心。我九十二岁了,就盼着这样的日子能长久,盼着皇家和百姓能永远像一家人。”

王伯也端起碗,眼里闪着光:“太后娘娘放心,百姓心里都亮堂着呢!谁对咱好,谁为咱做事,咱都记着。就像这茶糕,甜到心里了。”

常静徽给我夹了块茶糕:“你当年总说忙得没时间陪姐夫,现在看静雯和子墨这样,是不是想起自己的日子了?”我咬了口茶糕,清甜里带着茶的苦涩,像极了为民做事的滋味。“是啊,当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跑灾区、改法案,和你姐夫聚少离多。可现在看静雯和子墨,突然明白,夫妻一起为一件事忙活,哪怕聚少离多,心也是齐的。”我看向不远处正和孩子们说话的朱静雯和子墨,他们正教孩子们认同心结上的字,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他们身上,温暖得像春天的风。

子墨正教一个孩子写“民”字,握着孩子的手一笔一划地写你看这‘民’字,像不像一个人站得笔直?百姓就得站直了,皇家就得弯腰听。”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起来。朱静雯笑着看着他们,手里还拿着子墨的教案,在上面圈画着什么。

傍晚,送马秀英回去时,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老人家握着我的手,掌心暖暖的:“韵澜啊,你和静雯做的这些,不是改了皇家的规矩,是把皇家放回了百姓中间。马克思说‘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婚礼就是最好的证明——主人开心了,家才能安稳。我九十二岁了,看不到太远的将来,但我知道,只要皇家和百姓一条心,这大明的日子,就会像这茶糕一样,越来越甜。”

我望着天边的晚霞,议事院的灯光一盏盏亮起,和百姓家的灯火连成一片,像撒在大地上的星辰。朱静雯和子墨并肩走在花径上,子墨正给她讲乡村孩子们的趣事:“有个孩子说长大了要当监察官,说要像议事长您一样,把贪官都抓起来。”朱静雯的笑声被风吹得很远,清脆得像风铃。

我知道,这场简朴的婚礼,没有龙凤呈祥的铺张,却有着民心所向的重量;这对新人的承诺,没有金玉盟誓的华丽,却有着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九十二岁的马秀英说得对,民心是根,同心是甜,只要皇家和百姓永远站在一起,这用马克思主义改变的大明,就会永远生长出公平、正义与温暖。

夜风里,孩子们的《民生谣》还在轻轻回荡:“官是百姓官,家是百姓家,同心同力种庄稼,日子甜如花……”这歌声里,有新的夫妻情分,有老的家国期盼,更有一个崭新大明最踏实、最温暖的未来。

喜欢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请大家收藏:dududu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