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名义撞钟三十年我问鼎汉东省 > 第51章 作协老人发难(第2页)

第51章 作协老人发难(第2页)

“不过你也别太担心,有争议才有热度,出版社和杂志社这边是绝对支持你的。张副总编虽然快调走了,但临走前肯定会帮你说话。”

“再说了,读者用脚投票,销量摆在那儿,他们再不爽,也得承认市场。”

“我明白,谢谢良哥提点。”陈述点头。

他心里确实不太在意,上一世的他见识过更多元的文化争论,只有时间和读者才是最终的评判者。

而且既然是火书,就免不了有几个黑粉。

……

沪市作家协会的驻地是一栋颇有年代感的西式小楼,带着历史的沉淀感,内部的装修陈设有些陈旧。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茶叶和旧书报的味道。

正如刘良所料,研讨会开始没多久,火药味就渐渐浓了起来。

一位头花白、戴着深度眼镜的老先生,扶了扶眼镜,率先难,他是沪市作协的理事,也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小说作家,着作等身,但销量嘛……就比较符合“传统”了。

每次出版的书,大部分都用来送人,很难卖出去。

“陈述同志,你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粗略拜读了一下。”老先生开口,语气带着明显的疏离感,“文笔嘛,还算流畅。”

“但是……”老先生喝了一口茶,然后呸了一声,将喝进去的茶叶吐到了一旁的地上,然后才不紧不慢的开口,“恕我直言,将严肃的历史如此戏谑化、口语化,甚至加入大量现代的词汇和思维,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历史是庄严的,不是用来插科打诨的!你这样写,很容易误导年轻人,让他们对历史产生轻浮的印象!”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旁边几位同样年纪较大的作家的附和。

“是啊,文学性在哪里?通篇大白话,看不到一点精雕细琢的艺术美感!”

“听说还在杂志上连载?这种写法,固然一时吸引眼球,但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吗?恐怕只是昙花一现!”

……

刘良在桌子底下轻轻踢了陈述一下,示意他冷静。

陈述面带微笑,等几位老先生言暂告一段落,才不疾不徐地开口:“各位老师批评得对,对于历史的敬畏心和文学的艺术性,始终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他先肯定对方,这是辩论的技巧,也是礼貌。

“不过,”他话锋一转,“我在动笔之前,也思考过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是什么?是故纸堆里冰冷枯燥的年号、人名、事件汇编,还是曾经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抉择?”

“我认为是后者。”

看到几位老古董脸色没有丝毫变化,陈述继续说道,“明朝距离我们几百年,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们脱下朝服官袍,回到家里,也是丈夫、妻子、父亲、儿子。”

“他们也会有和我们类似的烦恼和喜悦。我用更贴近现代人的语言和视角去解读,是希望拉近读者与历史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历史人物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共情的活生生的人。”

“至于文学性,”陈述继续道,“《诗经》里的‘风’源自民间歌谣,白居易写诗追求‘老妪能解’,明清小说在当时也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学’。”

“文学的形态和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想,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原本觉得枯燥的历史产生兴趣,主动去翻看更多的史料,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价值。至少,它提供了一个入口。”

他顿了顿,看向那位最先难的老先生,诚恳地说:“王老,您的《万历烽烟》考据严谨,文笔厚重,是我非常敬佩的作品。”

“但或许,我的《明朝那些事儿》和您的《万历烽烟》,就像不同的菜系,您的是需要静心品味的功夫菜,我的或许是更大众化的快餐小吃。”

“它们服务不同的受众,但目的或许有相通之处——都是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历史,只是方式不同。”

喜欢名义:撞钟三十年,我问鼎汉东省请大家收藏:dududu名义:撞钟三十年,我问鼎汉东省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