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我在西游取真经 > 第431章 熊爷不告状但会摆流水席(第3页)

第431章 熊爷不告状但会摆流水席(第3页)

竹篮里装的不是枣子,是程砚晒了整夜的香油渣——他说“这玩意儿香得勾魂,比敲锣打鼓管用”。

果然,日头刚爬过东山尖,山路上就涌来三三两两的人影:挑着菜担的农妇,扛着柴刀的樵夫,连邻山的货郎都甩着拨浪鼓来了,铜铃声混着肉香,像串炸开的小鞭炮。

长桌很快挤得满满当当。

程砚蹲在灶前烧火,额角沾着草屑,往大铁锅里添了整罐蜂蜜——那是他特意留给安燠的,说“甜汤能哄小娃喝”。

安燠端着陶碗给老人盛汤,听见旁边几个猎户嘀咕:“熊神这肉炖得真香,比我家那口子手艺强多了。”“嘘,没见案上还堆着药材?金银花、野菊、枇杷叶……”

吃到一半,程砚突然起身。

他扯了扯皱巴巴的青布衫,走到长桌中央,把几筐药材“哗啦”倒在桌上。

阳光透过竹篾筐的缝隙漏下来,照得金银花像撒了把碎金子。

“这些,是给南岭孩子的。”他挠了挠头,耳尖又红了,“我知道规矩——神不能私相授受。可我没送,我只是……请他们吃饭,顺便带点佐料。”

全场静了一瞬,接着爆出哄笑。

李老汉举着酒碗站起来:“对!咱吃席带点佐料怎么了?我家那口大瓮,装十斤金银花绰绰有余!”阿秀把绣着熊神的帕子往药材筐上一铺:“我帮着包,帕子香,药材存得久!”连河伯都挤过来,怀里的夜合花抖落了一地:“小神的船能载三筐!顺道还能给孩子们带两尾活鱼补身子!”

安燠站在廊下望着这热闹,忽然现程砚悄悄冲她眨了眨眼。

她低头摆弄着手里的陶碗,碗底刻着个歪歪扭扭的“砚”字——是他去年用指甲盖儿划的,说“以后吃饭都用这个,省得被神仙收走”。

风掀起她的衣袖,带过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沉水香。

她余光扫过角落,见穿青衫的看客正低头扒饭,腰间玉佩在阳光下闪了闪,“巡天”二字刻得方方正正。

而程砚不知何时绕到那人身后,往他碗里多添了块蜂蜜肘子,声音瓮声瓮气:“吃,管够。”

安燠望着程砚的背影,突然想起昨夜壁画上蠕动的百姓影子。

此刻那些影子正从画里走出来,带着药香、肉香、笑声,把山门前的长桌挤得满满当当。

她摸了摸怀里的《小神列传》,最新一页还留着墨痕——那是她刚记的:“程神办席日,十里风里都是甜。”

日头爬到头顶时,长桌上的药材已经少了大半。

程砚蹲在台阶上啃馒头,见安燠过来,往她手里塞了块烤得流油的野雉:“吃饱了?”

“饱了。”她咬了口肉,突然凑近他耳边,“刚才那个穿青衫的……”

“巡天府的耳目。”程砚把最后半块馒头塞进嘴里,笑得像偷到蜂蜜的熊,“我特意请的。”

山风卷着肉香往南岭方向吹去,安燠望着那抹青衫消失在山路尽头,忽然觉得喉头紧。

她伸手勾住程砚的脖子,把脸埋进他怀里——那里还沾着灶灰,混着蜂蜜和松木香,像座永远烧着暖炉的山。

“程砚。”她闷声说,“你这哪儿是办席?你这是……”

“摆给天看的流水席。”他拍了拍她后背,指甲盖儿还沾着剁肉时的油星,“他们不是爱讲规矩吗?那便让他们看看——百姓的规矩,比天规热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村头小豆子带着南岭来的娃在追蝴蝶。

安燠抬头,见程砚望着那些孩子,眼睛亮得像星子。

她忽然想起系统昨天的提示——“传说自生根”。

原来最硬的根,从来不是刻在碑上的字,而是人间烟火里,一碗热汤、一筐药材、十里八乡闻香而来的人。

日影西斜时,最后一拨百姓扛着药材离开了。

程砚蹲在长桌旁收拾碗碟,安燠帮他擦着酒葫芦,突然听见他轻声说:“明日…该往巡天府递帖子了。”

“递什么?”

“请他们来吃——”他抬头笑,眼角的细纹里落着阳光,“下回的流水席。”

安燠望着他,忽然明白昨夜壁画上那些蠕动的影子是什么了。

那是人间的底气,是百姓的热乎气,是就算天要断粮断药,也能在长桌上堆成山的、杀不尽的、赶不走的、烧不毁的……希望。

她低头在《小神列传》上添了一句:“熊神摆席,摆的是人心。人心这东西,盛在碗里是汤,装在筐里是药,刻在碑上是传说——可最妙的,是它从来不用装,它自己会走。”

山风又起,吹得案上的纸页哗啦作响。

安燠望着远处渐暗的天色,忽然听见程砚在身后说:“燠儿,你猜巡天府的人回去会怎么写?”

她转身,见他举着个陶碗,碗底的“砚”字在夕阳下闪着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