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台的黑板上,用粉笔漂亮地写着本周的“非遗体验——手工皮具制作”预告。
何志明正弯腰耐心地向一位小读者推荐绘本,抬头看见我们,立刻露出笑容迎上来。
他自然地接过子豪手里拎着的水果,又蹲下身和三个孩子平视,问他们上学好不好玩。
那份周到与沉稳,与几年前那个眼神飘忽、言辞闪烁的何志明,已是天壤之别。
“怎么样?何总现在是把书社当成毕生事业了吧?”子豪半是调侃半是认真地问。
何志明推了推眼镜,笑容里带着满足与平和:
“不敢说毕生,但这里确实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看着一个想法慢慢落地、成长,被大家需要和喜欢,这种感觉,比赚快钱踏实太多了。”
正聊着,芝兰和周文也来了。
芝兰的肚子已经明显隆起,脸上洋溢着将为人母的柔和光辉。
周文小心翼翼地护在她身边,眼神里的爱意几乎要溢出来。
他们是在书社定情,如今来这里,更像是回“娘家”一般自然亲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时间,书社里聚满了老朋友。
孩子们在儿童区安静地看书,我们几个大人围坐一桌,咖啡香袅袅,聊着彼此的近况,感慨着时光的力量。
兰凤和林少莲说起书社未来的规划,眼神灼灼;
芝兰摸着肚子,憧憬着未来的育儿生活;
周文和子豪则讨论着城市建筑与农业景观的融合可能。
我看着这喧闹又温馨的一幕,心中感慨万千。
曾经,这里是承载我们青春梦想与生活波澜的方舟;
如今,它成了更多人安放精神、联结情感的驿站,也成了何志明自我救赎、重塑价值的坚实平台。
生活仿佛一个循环。
曾经,我们为了家庭和孩子,选择从书社退出;
如今,孩子们羽翼渐丰,我们拥有了更多自我的空间,而书社也在新的守护者手中,生长得更加枝繁叶茂。
傍晚,我们告别众人,牵着孩子们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
夕阳将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妈妈,书社真好玩。”瑾妍小声说。
“是啊,”我握紧她柔软的小手,“那里有很多故事。”
“就像我们家一样吗?”承煜抬起头,认真地问。
我和子豪相视一笑。
“对,”子豪将启辰架在肩膀上,声音温和而坚定。
“就像我们家一样。每个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最好的故事,就是大家在一起,平平安安,越来越好。”
华灯初上,照亮归家的路。
身后的青禾书社,灯光温暖如昔,继续见证着来来往往的人生,也继续书写着它自己,平凡而又不凡的篇章。
我们的故事,亦是如此,在岁月的长河里,静静流淌,奔向远方。
时光从容不迫地向前流淌,如同庭院里那株老桂花树,年复一年,在秋日送来满院芬芳。
承煜、瑾妍和启辰升入了小学三年级,褪去了些许稚气,开始有了小小少年少女的模样。
他们的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有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烦恼,还有了不愿与父母分享的小秘密。
我和子豪也步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孩子们不再需要时刻紧盯,我们终于可以从“育儿”这项高强度工作中稍稍抽身,将更多精力投向彼此和各自的事业。
子豪在省农业局的工作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主导规划的一个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休闲观光与农产品电商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项目,历经数年论证与筹备,终于破土动工。
奠基仪式那天,我们全家都去了现场。
看着子豪站在台上,沉稳地向来宾介绍项目蓝图,阳光落在他已有些许岁月痕迹却更显坚毅的侧脸上,我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自豪。
他不再是那个只为小家奔波的男人,他的理想和汗水,正真真切切地浇灌着一方土地的未来。
我的生活同样翻开了新篇。
那本融入了青禾书社早期实践与多年教学思考的教育类书籍,几经修改打磨,终于正式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