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朝阳彻底跃出地平线,金红色的光芒洒满整个城市,也透过窗户,将相拥的两人笼罩在一片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晕里。
过去的创伤,已被时光和彼此的爱意抚平成内在的力量;
未来的蓝图,则由他们亲手,一笔一划,共同勾勒。
生活的咖啡,或许仍有苦涩,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调配出属于自己的、回味甘醇的独特风味。
这平凡的人间烟火,因爱与共同的成长,而熠熠生辉。
计划书被郑重地放入文件夹,随之启动的是一段忙碌而充实的时光。
何志明仿佛被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他白天在工作室和咖啡馆之间穿梭,晚上则埋于课程与更细致的筹备工作中。
林少莲则成了他最坚定的后盾,不仅用画作收入支持了部分启动资金,更凭借她对空间美学的敏锐,为那个三十平米的小铺面提供了关键的设计建议。
选址、谈判、签约……
何志明第一次独立面对这些商业环节,虽然过程中不乏磕绊与焦虑,但他不再轻易被恐慌吞噬。
每一次遇到难题,他都会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这是为了我们的未来。”
然后,或是查阅资料,或是请教咖啡馆老板,甚至鼓起勇气咨询父亲的意见——
何父在惊讶之余,也给出了几条颇为中肯的商业建议。
这种笨拙却坚定的前行,本身就充满了力量。
装修期间,何志明几乎长在了那个小工地上。
他挽起袖子,和工人们一起清理建筑垃圾,亲自调试水电线路,一遍遍确认装修材料是否符合环保标准。
阳光将他原本有些苍白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手掌也磨出了薄茧,但那双眼睛里的光芒,却日益璀璨。
林少莲常常在傍晚过来,带着自己做的简单饭菜,两人就在尚未完工、弥漫着油漆味的小店里,借着临时拉来的灯光,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着细节。
“吧台的高度,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两公分,这样操作更顺手,也能和顾客有更好的交流。”
何志明用筷子蘸着水,在简易桌面上画着示意图。
“嗯,有道理。那这边的墙面,我想用你之前挑选的那幅旧作《晨光》的局部放大图做装饰,色彩和我们的原木风格很搭。”林少莲补充道。
他们讨论的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水电管线、成本核算、客流动线,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琐碎,却因为共同的期许而变得甘之如饴。
在这种紧密的合作中,一种更深层次的联结悄然生长,那是基于共同理想、彼此欣赏与绝对信任的,近乎“战友”般的情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个月后,“明咖”——这个名字是何志明起的,取了他名字里的“明”字,简单,明亮,也暗含着他们共同的期许——终于在一个微风和煦的早晨,悄然开业了。
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喧闹的乐队,只在门口立了一块林少莲手绘的小黑板,上面写着:“明咖,今日开业,一杯咖啡,一份暖意。”
最初的客人多是园区里的熟面孔,以及被简洁温馨的门面吸引的路人。
何志明站在整洁明亮的吧台后,穿着熨烫平整的咖啡师围裙,虽然心跳依旧有些快,但手势已然沉稳。
他专注地研磨、布粉、萃取、打奶泡……
将一杯杯凝聚着心血与期待的咖啡递到顾客手中。
“老板,这拿铁口感很顺滑啊。”一位常来的设计师熟稔地打着招呼。
“谢谢,豆子是今天刚到的。”何志明微笑着回应,语气自然。
听到那声“老板”,他的指尖微微颤了一下,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他下意识地望向窗外,正好看到林少莲站在不远处,没有进来,只是隔着玻璃对他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笑容温暖而骄傲。
“明咖”很快以其稳定的咖啡品质、舒适放松的氛围和老板的真诚,积累起了不错的口碑。
它没有试图成为网红,而是稳稳地扎根在了这个社区,成了许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安心角落。
财务上,在经历了最初几个月的持平后,也开始稳步产生盈利。
一个打烊后的深夜,何志明在“明咖”里做最后的清扫。
月光透过玻璃窗洒进来,映照着光洁的吧台和整齐的座椅。
他环顾着这个完全由自己一手一脚建立起来的小小王国,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平静与满足。
这里的一桌一椅,一砖一瓦,都记录着他的汗水、他的挣扎、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