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游说韩宣惠王:“韩国有九百多里土地,数十万军队,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都出自韩国。韩国士兵勇猛,披坚甲、持劲弩、带利剑,一人可当百人。大王若臣服秦国,秦国必定索要宜阳、成皋。今年割让,明年又会要求割地。给则无地可给,不给则前功尽弃,后患无穷。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求无尽,以有限的土地迎合无尽的贪求,这是自取祸患。不战而地已削!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甘居牛后,我替大王感到羞耻。”韩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秦游说魏王:“魏国有千里土地,虽不算大,但田舍、房屋密集,连放牧的地方都没有。人口众多,车马络绎不绝,声势浩大,仿佛有三军之众。我认为魏国不弱于楚国。如今听说大王有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战车六百乘,战马五千匹,却听信群臣之言,想要臣服秦国。希望大王深思。赵国派我献上愚计,奉上盟约,请大王明察。”魏王听从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对齐王说:“齐国是四面险固的国家,土地有两千多里,军队数十万,粮食堆积如山。三军精锐,五家之兵,进攻如利箭,作战如雷霆,解散如风雨。即使有战事,也无需越过泰山、渡过清河、跨过渤海。临淄城中有七万户,我估计每户不少于三名男子,不需征远县的兵力,仅临淄的士兵就有二十一万。临淄非常富庶,百姓无不斗鸡、走狗、六博、蹴鞠。临淄的街道上,车毂相撞,人肩相摩,衣襟相连可成帷幕,挥汗如雨。韩、魏之所以畏惧秦国,是因为与秦国接壤。一旦开战,不到十天就能决定胜负。韩、魏若战胜秦国,兵力也会折损一半,四境难以防守;若战败,国家将面临灭亡。因此,韩、魏不敢轻易与秦国开战,而宁愿臣服。但秦国攻打齐国则不同,需越过韩、魏,经过卫国的阳晋道和亢父险地,车不能并行,马不能并排,百人守险,千人难越。秦国即使想深入齐国,也会担心韩、魏在后策应。因此,秦国只能虚张声势,不敢真正进攻齐国。齐国若不深思秦国无法奈何自己,反而想臣服秦国,这是群臣的失策。如今齐国无需臣服秦国,却能保持强国地位,请大王慎重考虑。”齐王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又前往楚国,游说楚威王:“楚国是天下强国,土地六千多里,军队百万,战车千乘,战马万匹,粮食可支十年,这是称霸的资本。秦国最忌惮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两国势不两立。因此,我建议大王联合诸侯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的国家向楚国进贡,听从大王的号令。各国将社稷、宗庙托付给楚国,练兵备战,供大王调遣。合纵则诸侯割地事楚,连横则楚国割地事秦。这两者的差距显而易见,大王如何选择?”楚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
苏秦成为合纵联盟的领袖,同时担任六国的相国。他北上报赵,车马随从的规模堪比诸侯。苏秦的高光时刻。?
公元前年,齐威王去世,其子宣王辟疆继位。?
宣王得知成侯陷害田忌,便召田忌回国并恢复其职位。??
秦惠王派犀(公孙衍)欺骗齐、魏,联合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赵肃侯责备苏秦,苏秦恐惧,请求出使燕国,承诺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联盟瓦解。赵国人决黄河水淹齐、魏联军,齐、魏军队撤退。?
魏国将阴晋割让给秦国求和,阴晋即华阴。?齐王攻打燕国,夺取十城,后又归还。?
公元前o年,秦国攻打魏国,包围焦、曲沃。魏国将少梁和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
公元前年,秦国攻打魏国,渡过黄河,夺取汾阴、皮氏,攻占焦城。?
楚国楚威王去世,其子怀王槐继位。?宋公剔成的弟弟偃袭击剔成,剔成逃往齐国,偃自立为君。?
公元前年,秦国公子华和张仪率军包围魏国的蒲阳,攻占后,张仪建议将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繇到魏国为人质。张仪游说魏王:“秦国对魏国非常厚待,魏国不可无礼于秦。”魏国于是将上郡十五县割让给秦国。张仪回国后被任命为秦相。?
公元前年,秦国将义渠设为县,义渠君成为秦臣。?
秦国将焦、曲沃归还魏国。?
公元前年,赵国赵肃侯去世,其子武灵王继位。武灵王设置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并重用先君的重臣肥义,增加其俸禄。?
公元前年,四月戊午日,秦国次称王。?
卫国卫平侯去世,其子嗣君继位。?
卫国有一名罪犯逃到魏国,为魏王的后妃治病。嗣君派人用五十金赎回这名罪犯,魏国不允,嗣君便用左氏城交换。左右劝谏:“用一座城换一名罪犯,值得吗?”嗣君说:“你们不懂。治国无小事,乱国无大事。法不立,诛不严,即使有十座左氏城也无用;法立,诛严,失去十座左氏城也无妨。”魏王听说后,将这名罪犯送回卫国。?
公元前年,秦国的张仪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陕城。?
苏秦与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燕王现。苏秦恐惧,便对燕王说:“我在燕国无法使燕国强大,但在齐国则可以使燕国受益。”燕王同意。苏秦假装得罪燕国,逃往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苏秦劝齐王大兴土木,以消耗齐国国力,暗中为燕国谋利。?
公元前年,秦国的张仪与齐、楚的相国在啮桑会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燕两国称王,赵武灵王不肯称王,说:“没有实绩,怎敢居其名?”令国人称自己为“君”。?
公元前年,张仪从啮桑回国后被免去秦相,改任魏相。他试图让魏国先臣服秦国,以引导其他诸侯效仿,但魏王不听。秦王攻打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同时暗中厚待张仪。?
公元前年,周显王去世,其子慎靓王定继位。?
燕国燕易王去世,其子哙继位。后面导致了燕国的内乱。?
齐王封田婴于薛,号靖郭君。靖郭君建议齐王每日听取五官(五种官职)的汇报,齐王采纳,但后来厌倦,将政务全权委托给靖郭君。靖郭君因此掌握齐国大权。?
靖郭君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贱妾之子田文(孟尝君)聪明机智,建议靖郭君散财养士。靖郭君让田文主持家务,接待宾客,宾客争相称赞田文,请求立他为继承人。靖郭君去世后,田文继任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广招诸侯游士和亡命之徒,厚待他们,救助其亲属,门下食客常达数千人,孟尝君因此名扬天下。?
司马光评论说: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易经》说:“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贤者的德行足以教化百姓,才能足以整顿纲纪,智慧足以洞察细微,力量足以维护仁义。孟尝君养士却不分贤愚,盗用国君的俸禄,建立私党,沽名钓誉,上欺国君,下害百姓,是奸人之雄,不值得推崇。?
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赠他象床。登徒直负责运送,但不愿承担风险,便对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戌说:“象床价值千金,若有损坏,我卖妻儿也赔不起。你若能让我免于运送,我愿献上祖传宝剑。”公孙戌答应,劝孟尝君拒收象床:“小国之所以敬重您,是因为您能扶危济困。若刚到楚国就收象床,其他国家将如何待您?”孟尝君听从,拒收象床。公孙戌离开后,孟尝君召他回来,得知真相后,在门板上写道:“有能扬我名、止我过、私得宝物者,来进谏!?
司马光评论说:孟尝君善于纳谏。即使进谏者心怀私心,只要建议有益,他也会采纳,更何况是忠心无私的进谏呢?《诗经》中说:“采葑采菲,不要丢弃它们的根部。”孟尝君做到了这一点(指孟尝君能够听取有益的建议,即使进谏者心怀私心,他也能采纳其合理的部分)。这一观点强调了领导者在决策时应注重建议的实际效果,而非过分关注进谏者的动机。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集思广益,避免偏听偏信。韩宣惠王打算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来执政,于是询问缪留的意见。缪留回答说:“不可以。晋国重用六卿,结果国家分裂;齐简公同时重用陈成子和阚止,结果被杀;魏国重用犀(公孙衍)和张仪,结果失去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如今大王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势力较强的一方会在国内结党营私,势力较弱的一方则会借助外国的力量。群臣中有人在国内结党以骄纵君主,有人在外结交诸侯以削弱国家,这样下去,大王的国家就危险了!”领导者在用人纳谏时需要权衡利弊,既要包容不同意见,又要避免权力失衡。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领导者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没有生什么大事的年没有翻译。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dududu资治通鉴新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