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鬼谷子的权术,精通纵横之术,使中原各国安定了十多年,是这样吗?”扬雄回答:“他们是诈术之人。圣人厌恶他们。”又问:“孔子读他们的书,张仪、苏秦实践他们的学说,怎么样?”扬雄说:“这就像凤凰鸣叫而鸷鸟展翅,差得太远了!”又问:“那么子贡不也是这样吗?”扬雄说:“子贡以混乱无法解决为耻,张仪、苏秦以游说不能获得富贵为耻。”有人问:“张仪、苏秦难道没有才能吗?他们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效仿吗?”扬雄说:“古代的贤人,连帝王都难以任用他们,不是因为才能。才能啊才能,不是我们这类人的才能。”孟子与扬雄批判张仪、苏秦等纵横家虽能搅动风云,却非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强调“正道立身”,认为大丈夫应坚守仁义,不为外物所屈;扬雄则斥其为“诈术之徒”,认为其才能用于谋私利,背离圣贤之道。告诉我们成事手段与目的必须统一,仅靠权谋而无德行,终非长久之策。
这一年,秦王派甘茂诛杀了蜀国相国,秦王与魏王在临晋会面。
赵武灵王娶了吴广的女儿孟姚,对她那是十分宠爱,把她封为惠后。惠后生下了儿子赵何。
公元前o年,秦国次设置丞相,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公元前o年,秦国与魏国在应地会面。
秦王派甘茂与魏国约定共同攻打韩国,并派向寿辅助甘茂。甘茂到达魏国后,让向寿回国,对秦王说:“魏国已经同意了我的建议,但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并询问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如今大王要越过重重险阻,行军千里去攻打它,难度很大。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他母亲依然织布自若。等到第三个人来告诉她,她扔下织布机,翻墙逃走了。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担心大王也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下织布机。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打了三年才打下来。回国论功时,魏文侯拿出一箱诽谤乐羊的书信。乐羊再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君主的信任。’如今我是个客居秦国的臣子,樗里子、公孙奭倚仗韩国的势力来议论我,大王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大王就欺骗了魏王,而我也要承受韩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说:“我不会听信他们的,我愿意与你盟誓。”于是秦王与甘茂在息壤盟誓。秋天,甘茂和长封率军攻打宜阳。甘茂提前为自己铺路,避免因不信任问题而招来祸患。
公元前o年,甘茂率军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都未能打下来。这时樗里子、公孙奭果然在秦王面前诋毁甘茂。秦王召见甘茂,想要撤军。甘茂说:“息壤的盟誓还在那里。”秦王说:“是的。”于是秦王调动全部兵力支援甘茂。秦军斩杀韩军六万人,终于攻下宜阳。韩相公仲侈到秦国谢罪求和。
秦武王喜欢角力游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当上了大官。
甘茂和秦武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任是成功基石,甘茂以曾参杀人典故强调君主信任的重要,秦王最终守诺增兵取胜。坚持才能突破困境,宜阳久攻不下,但全力坚持后终获成功。盟约约束权力,息壤之誓防止秦王半途而废,体现制度对决策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领导者的信任与团队的坚持是克难制胜的关键。
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鼎,结果折断胫骨而死。秦武王死后,孟说被灭族。秦武王没有儿子,他的异母弟弟嬴稷在燕国做人质。秦国大臣将他迎回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是芈八子,楚国人,即宣太后。芈月传电视剧就是说的大秦这段历史。
赵武灵王向北巡视中山国的土地,到达房子,随后前往代地,北至无穷,西至黄河,登上黄华山。他与肥义商议推行胡服骑射以教导百姓,说:“愚者所嘲笑的,正是贤者所明察的。即使全世界都嘲笑我,我也一定要占领胡地和中山!”于是赵武灵王改穿胡服。国人都不愿意,公子成称病不上朝。赵武灵王派人去劝他说:“家事听父母的,国事听君主的。如今我下令改穿胡服,而叔父您却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治理国家有常法,以利民为本;处理政事有原则,以令行为上。明德先从卑贱者开始,而政令先从权贵者推行,所以我希望借助叔父的威望来成就胡服骑射的功业。”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之地,礼乐盛行之处,远方国家前来朝拜,蛮夷效仿学习的地方。如今大王舍弃这些而穿远方的胡服,改变古人的传统,违背人心,我希望大王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亲自去劝说公子成,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有燕国、东胡,西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境。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怎么能守住这些地方呢?以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的土地,掳掠我们的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所以我改穿胡服,练习骑射,是为了防备四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却固守中原的习俗,厌恶改穿胡服的名声,忘记了鄗城之耻,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听从了赵武灵王的命令,于是赵武灵王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正式布胡服令,并招募骑射之士。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告诉我们变革需要魄力与远见,面对举世非之的压力,赵武灵王坚持愚者所笑,贤者所察的信念,体现领导者必须越世俗眼光,以国家利益为先。变革要自上而下推动,他通过说服宗室重臣公子成(政令先贵者行),以点带面破除阻力,说明改革需从权力核心突破,利用权威化解保守势力。实用主义高于传统束缚,赵武灵王以边境危机(中山侵鄗)为切入口,揭示礼乐教化需让位于生存需求,唯有适应现实(胡服骑射)才能强国御侮。对公子成既强硬(国听君)又怀柔(亲往劝说),最终实现威德并用的团结效果,展现政治了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o年,秦昭王派向寿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甘茂攻打魏国。甘茂向秦王建议,将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反对这一建议,但未能成功,因此怨恨并诋毁甘茂。甘茂害怕祸患上身,于是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亡离开。樗里子与魏国讲和,撤军回国。甘茂逃奔齐国。甘茂虽然立下了功劳,但因触动了权贵利益而遭受谗言,最终被迫逃亡,这告诉我们有了功劳也要懂得自保。《素书》中说:贤人君子,达乎去就之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惜很多人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赵武灵王巡视中山国的土地,到达宁葭;向西巡视胡地,到达榆中。林胡王献马给赵国。赵武灵王回国后,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代相赵固负责胡地事务,招募胡人军队。
楚王与齐国、韩国结成合纵联盟。
公元前o年,彗星出现。彗星被称为扫把星,它的出现常常预示着上天对人间失德的警示,有灾难、战争的出现。
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占领了丹丘、爽阳、鸿之塞,又攻占了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献上四座城池求和。
秦宣太后的异父弟弟是穰侯魏冉,同父弟弟是华阳君芈戎;秦昭王的同母弟弟是高陵君和泾阳君。魏冉最有才能,自秦惠王、秦武王时起就担任要职。秦武王去世后,诸弟争夺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拥立了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卫咸阳。这一年,庶长壮和大臣、诸公子密谋作乱,魏冉诛杀了他们;惠文后也未能善终,悼武王后被遣送回魏国,秦昭王的兄弟中与他不和的人,魏冉都将其消灭。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亲自处理政事,任命魏冉执政,魏冉的威势震动秦国。秦昭王即位后,魏冉通过铁腕手段(诛杀庶长壮、驱逐敌对势力)清除政敌,体现新政权必须迅确立权威,否则易生内乱。宣太后重用弟弟魏冉,虽稳定朝局(威震秦国),但也埋下外戚干政的隐患,说明亲属政治虽高效却难持久。魏冉因拥立之功(独力扶植昭王)获得执政地位,证明乱世中个人能力与历史机遇同样关键。
公元前o年,秦王与楚王在黄棘会盟,商议好后秦国将上庸归还给楚国。
公元前o年,又出现了彗星,这预示着灾难又要到来了吗?果然扫把星的名头不是吹的。秦国出兵攻占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又攻占了韩国的武遂。
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弃了合纵盟约,联合出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救援。秦国客卿通率军救援楚国,看到秦国的救援,三国联军无奈撤军离去。
公元前o年,秦王、魏王、韩太子婴在临晋会面,韩太子婴到达咸阳后回国;秦国将蒲阪归还给魏国。秦国大夫中有人与楚太子私下斗殴,楚太子杀死了他,逃回楚国。
公元前o年,生日全食。
秦国攻占了韩国的穰城。蜀地的宁煇背叛秦国,秦国派司马错前往诛杀他。
秦国庶长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的军队攻打楚国,在重丘击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随后攻占了重丘。
赵武灵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奔齐国。
公元前oo年,秦国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
秦国华阳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楚军三万人,杀死楚将景缺,攻占了楚国的襄城。楚王那是十分恐惧,赶紧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
秦国右丞相樗里疾去世,然后任命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赵武灵王宠爱小儿子赵何,想在他活着的时候立他为王。
公元前年,五月戊申日,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将王位传给赵何。赵何行完庙见礼后,上朝听政,大夫们都成为他的臣子。肥义担任相国,同时兼任赵何的老师。赵武灵王自号“主父”。主父想让儿子治理国家,自己则身穿胡服,率领将士向西北攻略胡地。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南下袭击咸阳,于是假扮成使者,进入秦国,想借此观察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刚开始秦王没有察觉,后来觉得他的相貌非常威武,不像臣子的样子,赶忙派人前去追赶他,但这时主父已经出关了。经过审问随从,才知道是那人是主父,秦国人感到非常震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仅使赵国崛起为军事强国,更开创了中原文明主动吸收游牧优势的先例,但其重武轻文的单一性改革也预示了赵国的最终结局。
秦国出兵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王写信给楚王说:“当初我与大王结为兄弟,在黄棘会盟,太子入秦为人质,双方关系非常融洽。然而太子却杀害了我的重臣,不道歉就逃走了。我实在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就派兵侵犯了楚国的边境。如今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和。秦国与楚国接壤,两国又有婚姻关系。如今秦楚不和,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结盟,然后各自撤军,这是我的愿望!”楚王对此感到忧虑,想去又怕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愤怒。昭睢说:“大王还是不要去了,我们召集兵马自卫吧!秦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诸侯的野心,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劝楚王前往,楚王于是前往秦国。秦王派一名将军假扮成秦王,在武关设下伏兵,楚王一到就关闭城门劫持了他,将他带到咸阳,在章台宫朝见秦王,行藩臣之礼,并要求楚国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王想要结盟,秦王却要求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说:“秦国欺骗我,还强迫我割地!”于是拒绝割地,秦国就扣留了楚王,不给地你就回不去。楚王被扣,楚国大臣们对此感到万分的担忧,于是商议说:“我们的国王被秦国扣留,无法回国,秦国要求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和秦国合谋,楚国就亡国了。”他们想立楚王在国内的庶子为王。昭睢说:“大王和太子都被困在诸侯国,如今又违背大王的命令立庶子为王,这不合适!”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向齐国报丧。齐湣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北之地。”齐国相国说:“这样做不行。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就抱着一个无用的人质,并在天下人面前做了不义之事。”那人说:不然该怎么做呢?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可以与新王交易说:‘给我土地,我就为你们杀掉太子。否则,我们将与三国共同立太子为王。’”齐王最终采纳了相国的建议,放回了楚国太子。楚国人立太子为王。秦王听说孟尝君贤能,于是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孟尝君到秦国来任职。孟尝君来到秦国后,秦王就任命他为丞相。秦国以为名诱捕楚怀王,暴露战国时代强权外交的欺诈本质,说明弱国在缺乏制衡手段时,难以信任强国的承诺。楚怀王在去与不去间的犹豫,反映弱国面对强国威胁时的战略困局——妥协可能丧权,强硬可能招致更大打击。楚国太子在齐为质,齐国内部对与的争议,体现人质作为外交工具的局限性——过度勒索可能迫使对方另立新君,反使筹码失效。秦王为得孟尝君不惜遣质子,说明人才对强国的重要性,但也暗示依赖外籍政客的风险(后孟尝君逃归反秦)。在丛林法则下,小国生存需兼具战略弹性与底线思维,而大国霸权终将因失信反噬自身(如秦末楚人反秦最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公元前年,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担任秦国丞相,一定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然后才是秦国,这时秦国就危险了!”秦王于是任命楼缓为丞相,囚禁了孟尝君,想要杀他。孟尝君派人向秦王的宠姬求救,宠姬说:“我希望得到你的狐白裘。”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但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满足宠姬的要求。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偷盗的人,潜入秦王的宝库,偷出了狐白裘献给宠姬。宠姬于是为孟尝君向秦王求情,秦王也架不住美人相求,于是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离开后,秦王就后悔了,赶忙派人去追赶他。一追一逃就是赶时间,孟尝君到达函谷关时,天还没亮,根据秦国关法规定:鸡鸣时才能放行。当时时间还早,追兵也即将赶到,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模仿鸡鸣的人,他一叫,野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于是得以逃脱回国。孟尝君虽贤能,但作为齐国人,其忠诚度被秦国质疑,说明跨国人才的使用存在根本性矛盾。强国招揽他国人才虽能短期获益,却难以解决根本的信任问题,人才的价值与风险并存。秦国关隘鸡鸣放行的机械规定,被孟尝君门客轻易破解,暴露了僵化制度的脆弱性。任何系统若缺乏灵活性,都可能成为自身的弱点。孟尝君脱险全赖门客各显神通(盗裘、鸡鸣),凸显多元化团队在危急时刻的关键作用。真正的领导力在于能汇聚不同才能为己所用。秦王先囚后放、放而复追的反复,反映统治者情绪化决策的危害。这种优柔寡断不仅使秦国失去贤才,更埋下孟尝君日后反秦的隐患。宠姬为狐白裘干预国政,暴露权力体系中的腐败漏洞。当私人欲望可以左右国家决策时,体制的公正性必然崩塌。
楚国人告诉秦国说:“托社稷神灵的福,楚国已经有新王了!”秦王大怒,兵出武关攻打楚国,斩杀楚军五万人,攻占了楚国十六座城池。
赵王封他的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喜欢招揽贤士,门客常有数千人。有一个叫公孙龙的人,擅长“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将他收为门客。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讨论“臧三耳”的问题,公孙龙辩论得非常精妙。孔穿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就告辞离开,第二天又去见平原君。平原君说:“昨天公孙龙的辩论非常精彩,先生觉得如何?”孔穿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臧有三只耳朵了。不过,这实际上很难!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如今说三只耳朵很难,实际上也不是真的;说两只耳朵很容易,实际上也是真的。不知您是愿意接受容易且真实的说法呢,还是愿意接受困难且不真实的说法呢?”平原君无言以对。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言辞胜过道理,最终一定会被驳倒。”齐国的邹衍经过赵国,平原君让他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说法。邹衍说:“不可以。辩论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类别,使它们不相混淆;排列不同的观点,使它们不相冲突。表达思想,阐明观点,使人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迷惑对方。所以胜者不会失去他所坚持的,败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如果是这样,辩论才有意义。如果用繁琐的文辞互相欺骗,用华丽的言辞互相掩饰,用巧妙的比喻互相转移话题,使人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样就会损害大道。那些纠缠于纷争的言辞,争到最后才停息,对君子有害无益,我不做这样的事。”在座的人都称赞邹衍。公孙龙从此被冷落。公孙龙的失势预示着任何学说若仅沉迷逻辑游戏而脱离社会实践,终将被历史淘汰。学者贵于行之,我们对于知识不仅要知道,还要去灵活的运用它,不能只是死记硬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我们遇到的困难。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dududu资治通鉴新译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