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从仙剑1开始无敌免费阅读 > 第3章 耕读传家韧性如丝(第1页)

第3章 耕读传家韧性如丝(第1页)

一、蒙学启智

白杨村的学堂设在村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间用黄泥和茅草搭成的矮屋。教书的是位姓周的老先生,据说年轻时考过秀才,后来因为战乱才回到乡里,靠着村民凑的束修度日。

楚根六岁那年,楚大山用半袋新米做束修,把他送进了学堂。

“根儿,咱庄稼人没啥大本事,但识几个字总是好的。”送他去学堂的路上,楚大山蹲下身,粗糙的手掌在他头上蹭了蹭,“至少将来走出去,不会让人当睁眼瞎骗了。”

楚根点点头,攥着母亲连夜缝的布书包,里面装着周先生要求的《千字文》和一块用墨石打磨的写字板。

学堂里有二十多个孩子,大的十一二岁,小的才五岁,挤在破旧的木桌后,身上都带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周先生穿着洗得白的长衫,戴着一副断了腿用麻绳绑着的眼镜,坐在讲台后的太师椅上,咳嗽了两声:“人都到齐了?今日先教‘天地玄黄’,都竖起耳朵听着。”

楚根坐在最靠窗的位置,窗外就是那棵几人合抱的老槐树,树影在晨光中摇曳,落在他的写字板上,像幅流动的画。

他前世是心理学权威,一生与文字和理论打交道,对学习本不陌生。但这个世界的文字虽与汉字大同小异,读音和释义却有细微差别,加上周先生教的是带着乡音的“官话”,起初他听得颇为吃力。

“楚根,你来读一遍‘宇宙洪荒’。”

周先生的声音突然响起,楚根回过神,站起身,清晰地念出那四个字。他的声音清脆,吐字比其他孩子标准得多——这是他刻意练习的结果。每晚睡前,他都会对着油灯,用手指在桌面上临摹白天学的字,同时轻声诵读,将音刻进记忆。

周先生有些意外地抬了抬眼镜:“嗯,不错。坐下吧。”

其他孩子大多是被逼着来学堂的,上课总爱走神打闹,楚根却听得格外认真。他知道,这些文字背后,藏着这个世界的历史和规则。

周先生讲“天地玄黄”时,会顺带说起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传说,与他记忆中《仙剑》的世界观隐隐呼应;讲“寒来暑往”时,会提及南诏国的湿热、北境的苦寒,让他对这个世界的地理有了模糊的认知;讲到“剑号巨阙”时,更是眉飞色舞地描述蜀山仙剑的神威,说那些道长能“斩妖除魔于千里之外”。

“先生,蜀山真的有会飞的剑吗?”下课时,楚根忍不住问。

周先生捻着山羊胡,眼中闪过一丝向往:“老夫年轻时在洛阳城见过一次蜀山弟子,御剑而来,踏空而去,那剑上的光华,比天上的星星还亮!”

孩子们听得啧啧称奇,楚根却默默记下了“洛阳城”这个地名。他知道,那是《仙剑》中重要的城镇,也是中原武林的交汇之地。

除了课本,他还常常向周先生借阅其他书籍。老先生的藏书不多,只有几本泛黄的《列国志》《草木经》和一本残破的《江湖杂记》,楚根却看得如饥似渴。

《列国志》里记载着这个世界的朝代更迭:如今是“大胤王朝”,建国三百余年,南有南诏国,北有蛮族,西有蜀山仙剑派,东有蓬莱仙岛,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这让他明白,李逍遥所处的“余杭镇”,不过是这庞大世界里的一个角落。

《草木经》则让他对草药有了系统的认识。他对照着书里的图谱,在村后的山坡上辨认出了止血的“三七”、退烧的“柴胡”、解毒的“金银花”,闲暇时采些回来晒干,交给母亲备用。

最让他在意的是《江湖杂记》。这本书里记录着各地的奇闻异事:江南的“林家堡”以剑法闻名,西域的“拜月教”信奉月神,苗疆的“五毒教”善用蛊术……看到“拜月教”三个字时,楚根的指尖微微一顿。他记得,那是《仙剑》中最大的反派势力。

“这些故事,都是真的吗?”他问周先生。

老先生叹了口气:“半真半假吧。江湖险恶,比咱这村子复杂多了。你年纪还小,知道这些就好,别轻易掺和。”

楚根点点头,心里却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是生存的第一步。而文字,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二、家务砺心

从学堂回家后,楚根从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撒欢玩耍,而是立刻拿起农具,帮家里干活。

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跟着父亲去田里除草。夏日的露水打湿裤脚,冰凉刺骨;冬日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脸颊,生疼。楚根却从不抱怨,只是低着头,一下一下地拔着草,动作不快,却异常沉稳。

楚大山起初不让他干重活,怕累着孩子。但楚根总有办法说服他:“爹,周先生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多干点,你就能少累点。”

他的力气不大,却懂得用巧劲。除草时,他会观察草的根系走向,从最容易断裂的地方下手;挑水时,他会让水桶在扁担上保持平衡,减少晃动带来的额外消耗;砍柴时,他会顺着木材的纹理下斧,既省力又不容易劈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技巧,都是他将武学中的“借力”原理融入生活的结果。他现,日常劳作其实和练功异曲同工——都需要专注、耐心和对力道的精准控制。

午后,母亲要去河边洗衣服,楚根就留在家里晒谷、喂猪、打扫院子。他会把晒谷场上的稻谷摊得均匀,确保每一粒都能晒到太阳;喂猪时,会仔细观察猪的食量,判断它们是否健康;打扫院子时,连墙角的蛛网都会用竹竿挑干净。

“根儿这孩子,比姑娘家还细心。”邻居们常笑着对李秀说。

李秀总是笑着摇头:“这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让人心疼。”

她不知道,楚根是在刻意磨练自己的韧性。

心理学中有个“延迟满足”实验:能忍住暂时诱惑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取得成就。楚根将这个原理用到了生活中——渴了,先把水缸挑满再喝水;饿了,先把柴火劈够再吃饭;累了,先把手里的活做完再休息。

有一次,村里的孩子约他去后山掏鸟蛋,那是他小时候很喜欢的游戏。但当时他正帮母亲捶打要染布的蓝草,犹豫了一下,还是拒绝了:“等我把活干完再说吧。”

等他把蓝草捶打完毕,太阳已经西斜,孩子们早就回来了,炫耀着手里的鸟蛋。楚根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心里不是没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完成任务后的踏实。

他知道,韧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培养起来的。就像打铁,只有反复敲打,才能去除杂质,变得坚硬。

傍晚,母亲开始做晚饭,楚根就负责烧火。灶膛里的火焰忽明忽暗,映在他脸上。他一边添柴,一边回想白天学的字,或者默默运转吐纳之法。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母亲切菜的当当声、远处传来的鸡鸣狗吠声,交织成一曲平凡的生活乐章,让他的心愈沉静。

有一次,他烧火时走神,火星溅到了灶台上的柴草堆里,燃起了一小团火苗。他没有慌乱,立刻用旁边的水缸舀水扑灭,然后默默清理干净,像什么都没生过。

“刚才好像闻到烟味了?”李秀从厨房进来问。

“没事娘,柴火太潮了,冒了点烟。”楚根平静地说,眼神里没有丝毫慌乱。

这种临危不乱的定力,让他在后来的一次意外中救了家人。

那是一个暴雨天,楚大山去山上加固菜棚还没回来,李秀急得坐立不安。楚根却冷静地找出家里的蓑衣和斗笠,对母亲说:“娘,爹肯定是被困在山上了。雨太大,山路滑,我们去找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