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微通神:三年悟道,心映万象
第一章:三年之约,心湖初静
清玄峰的桃花开了又谢,转眼便是三载。
楚根盘膝坐在观星台的老位置上,指尖轻捻,一缕日精与月华交织的光晕在指缝间流转。三年前,他初窥《日月吞吐诀》门径,肉身淬炼初成;如今,他已是旋照期大圆满,周身灵力内敛如渊,连呼吸都与山间风吟隐隐相合。
这三年,他没有刻意冲击更高境界,而是将大半精力放在了“心”的修行上。
起因是一次与胡九儿的闲谈。当时胡九儿正用狐族秘术感知百里外的灵脉流动,忽然笑道:“楚根,你们人类总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可真正的‘观’,不是用眼睛,是用心哦。就像我不用看,也知道你昨天偷偷把我藏的月魂果分给了药圃的小灵猴。”
那一刻,楚根心中一动。
他想起智慧之门解析万物的精准,却总带着一丝“术”的冰冷;想起旋照神光照亮八方的广阔,却少了一份“情”的温度。若能将“术”与“情”融合,以“心”为镜,映照天地万物的细微之处,或许能触摸到更深层的“道”。
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一个三年之约:暂搁境界突破,专修“心灵之力”。
起初,他只是尝试着闭目感知周遭——听风过林梢的层次,辨花香流转的轨迹,甚至去“看”土壤中灵根生长的细微颤动。这很难,就像用一根线去丈量沧海,稍不留意便会心神涣散。
胡九儿成了他最好的“陪练”。她会藏起一颗灵果,让楚根用心感应位置;会引来一群灵蝶,让他分辨每一只翅膀扇动的频率;甚至会故意在他冥想时制造细微的声响,考验他的心神专注。
“不对哦,你又用灵力探查了。”第一百次被胡九儿戳穿时,楚根正试图以神识锁定她藏起的星核石,却被她尾巴一甩,打在手腕上,“用心!用心去‘听’它的心跳——每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心跳哦。”
楚根苦笑,收敛起外放的神识。他现,人类修士太依赖灵力与神通,反而忘了最本源的“感知”。就像初学剑时,总想着用蛮力劈开巨石,却不知真正的剑招,藏在手腕转动的细微弧度里。
他开始模仿胡九儿的感知方式:让心神如平静的湖面,不主动去“找”,而是等待万物在湖面投下的倒影。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当第三年的桃花再次绽放时,楚根终于能在闭目时,“看”到花瓣从枝头飘落的每一丝旋转,“听”到花蕊中露珠滚动的微响,甚至能“感”到土壤里蚯蚓拱动时,与灵根交换的一缕缕微薄气息。
他的心灵,如同被打磨了三年的明镜,渐渐褪去了尘埃,开始映照出世界最细微的模样。
第二章:观微初显,一叶知秋
变化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
那日,丹堂长老炼“凝神丹”时,总在最后一步功亏一篑,药材废了十数份,急得满头大汗。楚根路过丹房,站在门外看了片刻,忽然道:“长老,火候差了一丝‘土性’。”
丹堂长老一愣。凝神丹需以木火为主,土性为辅,他自认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但楚根的语气太过笃定,他半信半疑地调整了地火的纯度,加入了一丝蕴含厚土之气的“息壤灰”。
果然,丹药成了!丹香清冽,灵力凝聚,品质远以往。
“楚小子,你怎么知道?”长老捧着丹炉,满脸惊叹。
楚根指着丹炉下的地火:“地火跳动时,最后三寸的焰心泛着青芒,那是木气过盛,土气不足的征兆。药材中的‘定神草’根茎有细微的蜷缩,是在抗议土性不够托举灵力。”
这些细节,细微到几乎无法用肉眼分辨,更别说与丹药成败联系起来。可在楚根眼中,却清晰得如同摆在眼前的棋盘。
这便是“观微”神通的初显——不仅能看到表象,更能透过表象,感知到事物运转的细微规律与内在联系。
消息传开,弟子们纷纷来找楚根“解惑”。
有剑修练剑时总觉滞涩,楚根看了一眼便指出:“你的剑穗比寻常重了三厘,影响了手腕转动的最后一丝弧度。”
有丹修炼药时灵草总提前枯萎,楚根闻了闻药香便知:“你采摘时,指尖的汗气中带着一丝金行剑气,伤了灵草的生机。”
甚至有弟子养的灵宠食欲不振,楚根摸了摸灵宠的皮毛便笑道:“它不是病了,是你新换的窝垫,布料里的丝线捻向与它的呼吸频率相冲。”
桩桩件件,精准得令人咋舌。弟子们渐渐现,楚根仿佛能看穿万物的“心事”,任何细微的异常都逃不过他的感知。
胡九儿却不以为然,她用尾巴卷着楚根的胳膊,在他耳边嘀咕:“这算什么?我们狐族幼崽三岁就能听出兔子藏在哪块石头下。你这顶多算‘刚学会走路’。”
楚根却知道,这与妖族的本能感知不同。他的观微,是建立在人类智慧与心灵之力的融合上——不仅能“感知”,更能“理解”。就像他能看出剑穗重了三厘,更能明白这三厘如何影响剑招的轨迹,这背后,是对力学、剑道、甚至生灵习惯的综合理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日,他在藏经阁整理典籍,指尖划过一卷《草木经》时,忽然停下。书页间夹着的一片干枯的“望忧草”标本,在他的感知中,竟微微颤动着,仿佛在传递一丝微弱的“情绪”。
“这是……”楚根凝神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