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笔收尾的瞬间,楚根将灵力猛地一收,七道笔画中的灵力骤然汇聚,在符文中心形成一个旋转的气旋。青纹玉出一声清脆的嗡鸣,表面浮现出淡青色的光华,符文仿佛活了过来,散出轻盈的气息。
“成了!”胡九儿跳上书桌,用爪子轻轻碰了碰青纹玉,一股柔和的风从玉石表面升起,将她的绒毛吹得蓬松。
楚根拿起御风符,能感觉到灵力在符文中循环流转,如同有了生命。与基础符箓不同,这枚御风符引动的风势可大可小,只需注入一丝灵力,便能随心意操控——这便是“灵贯其中”的妙处,灵力不再是死水,而是活水,能应外因而变化。
接下来,他尝试在灵木、兽骨、甚至花瓣上制符。
在灵木上制“生肌符”,需让灵力与草木生机相融,符文成时,灵木会抽出新芽;
在兽骨上制“坚甲符”,要引动骨骼中的土性灵力,符文闪耀时,兽骨会泛起土黄色的光晕;
在花瓣上制“迷踪符”,则需以柔和灵力包裹花瓣的娇嫩,符文隐于花中,触动时会化作漫天香雾。
楚根的注灵之术日益精湛,他现,不同的载体需要不同的灵力注入方式:对待玉石要“柔”,如春雨润田;对待兽骨要“刚”,似铁锤锻铁;对待花瓣要“轻”,若蝶翼点水。
这种对灵力的精细操控,反过来又滋养了他的肉身与神念。当日月之力与符道灵力相互激荡时,他的经脉变得更加坚韧,神念也愈凝练。
“你现在制符的样子,比那些龙虎山的老道厉害多了。”胡九儿趴在书堆上,看着楚根在一片柳叶上制出“传讯符”,柳叶化作一道绿光飞出窗外,精准落在百里外的石磊手中,忍不住赞叹。
楚根放下符笔,指尖还残留着灵力流动的酥麻感。他知道,注灵境的关键不仅是灵力的贯通,更是“知物”——了解载体的特性,理解灵力的脾气,方能让灵与形完美契合。
而这,正是通往“赋神”境的必经之路。
第三章:神意为墨,凌空显形
符道第三境“赋神”,是质的飞跃。
绘形重“形”,注灵重“灵”,赋神则重“神”——需以自身神意为墨,赋予符箓“灵性”,让其脱离载体,短暂存世,甚至按指令行事。
楚根在藏经阁找到一卷《赋神要诀》,开篇便说:“神者,意之凝也。符无高下,贵在有神。神存,则符活;神散,则符灭。”
他合上典籍,望向窗外的云海。神意是什么?是意志,是指令,是藏在符箓背后的“我想让它做什么”。
就像御剑时,剑魂的意志决定剑的方向;炼体时,心灵的感应决定日月之力的流转。赋神,便是将这种意志注入符箓,让其成为自己神念的延伸。
起初,楚根尝试在制成的御风符中融入“避障”的神意。他手持符箓,凝神想着“遇物则绕”,再将一丝神念打入符中。
符箓飞出时,果然能避开树木山石,但飞行轨迹却歪歪扭扭,如同醉酒的蝴蝶——神意不够凝练,指令模糊。
“你的念头太杂了。”胡九儿用尾巴点了点他的眉心,“想让它避障,就只想着‘避障’,别去想‘它会不会撞树’‘飞得够不够快’,那些都是多余的。”
楚根恍然大悟。观微神通让他习惯了关注细节,却也容易让神念分散。赋神需要的是“纯粹”的意志,如同剑出必中,不容杂念干扰。
他调整心神,再次尝试。这次,他将神念高度凝聚,只留下一个清晰的指令:“绕着清玄峰飞三圈。”
符箓飞出,如一道青虹,沿着清玄峰盘旋,不多不少,正好三圈,而后灵力耗尽,化作飞灰。
“成了!”楚根眼中闪过喜色。
接下来,他开始练习“凌空画符”。
无需载体,以神意为笔,以天地灵气为墨,直接在虚空中绘制符文。这比在载体上制符难上百倍——没有载体引导灵力,全凭神念约束灵气,稍有不慎便会灵气溃散。
楚根站在观星台,望着夜空。他伸出手指,代替符笔,指尖凝聚起一缕精纯的灵力。
要画的是“惊雷符”。中阶符箓中的攻击符,符文呈“雷”字古篆,需引动天地间的雷电之力。
他深吸一口气,神念沉入指尖。观微神通让他“看”到周围游离的雷电灵气,心灵感应则“听”到它们暴躁的频率。
“以神意为引,聚雷灵为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指尖划过虚空,一道紫色的光痕随之出现,那是被神念约束的雷电灵气。第一笔竖画落下,如雷之起势;第二笔横折,似雷之蜿蜒;第三笔斜钩,若雷之劈落。
三笔成符,虚空之中,一道紫色的惊雷符悬浮着,符文表面电光闪烁,出“滋滋”的声响。
“去!”楚根一声轻喝,神念出指令。
惊雷符化作一道紫电,射向远处的一块巨石。“轰隆”一声,巨石被劈得粉碎,碎石飞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