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帖子退出后,刘晓希就点开了下一个内容。
这是一个网友的提问,‘为什么我会感觉《送东阳马生序》写得虚伪?’
明清的读书人都皱着眉,这些读书人多是看过这篇文章的,实在看不出来哪里虚伪?
朱标心里有些不高兴,这可是他老师写的文章,说文章虚伪,不就是暗指他老师虚伪?
“也不知恩师看到这话,是否会心寒?”
已经辞官归乡的宋濂,站在院子里看着光幕不一言,回想起当初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一切都是自肺腑。
“父亲。”陪父亲归乡的宋璲,语气充满了安慰。
宋濂却是冲着次子摆了摆手,“老夫这把年纪了,不在意别人怎么看。”
明朝以前的时空,人们没办法评价什么,都不知道内容写的啥。
这篇文章,刘晓希一点不陌生,哪怕多年过去,依旧记得一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考虑到祖宗们不一定知道这篇文章,她先搜索这篇文章给大家看。
顺便还解释了下作者宋濂的情况。
“宋濂,朱元璋称他是明朝开国文臣之,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家里还很穷,可他在学习上有天赋”
一边了解宋濂的生平,再细读他的文章,各朝人士都摇了摇头,他们并没有从文章中看出有哪一点虚伪的地方。
反而是很多人都看出来在勉励后辈,颇具长者之风。
孔子评价道:“用自己年少时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要勤奋学习,很难得了。”
其实在老夫子看来,如果真的虚伪的话,就不会用自己的个人苦难来对后辈进行鞭策。
朱元璋压着脾气解释,“咱和宋濂相处多少年了,这家伙如果是个虚伪的人,咱还能不知道?”
在简单介绍后,刘晓希点开了这篇帖子,有不少网友都进行了回复。
{网友一:你想想宋濂当时是什么级别,他能认认真真给你写封信劝你好好读书,结果你看完了,却只觉得他是在装b}
各朝人士也觉得惊讶,特别是在看完全文、并且知道宋濂的生平后,人家确实是出生穷苦,讲述的都是真情实感,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一个劝学的老者。
说实话,不少人都在为宋濂叫屈了。
很多夫子都在苦口婆心的告诫学生,实在是担心学生有这样想的。
宋濂却是一点不在意,只是对儿子说,“你爹我,如今都多大年纪了,别人如何想,其实对我没什么影响。”
宋璲见他爹的表情真的淡定从容,也渐渐放下心来。
现代时空,刘晓希也说,“我当年学这篇文章的时候,只看到了宋濂的真刻苦、勤奋且艰难,他还谦虚,我是农村孩子,挺有感触的,虽然我从小的生活条件比宋濂好太多了。”
宋濂的嘴角上扬,有些惊讶这篇文章成了后世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即便有人认为他装,但能给一些孩子以规劝,就是好事情。
{网友二:宋濂已经说了,他的文章还有最后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了解我宋濂的人,知道我这篇序是在勉励同乡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不理解我的人,会说我倚老卖老、夸耀自己。}
宋濂摸着胡子笑了,后世有网暴,他们时代就没有了吗?
不不不,尤其是文人之间,虽然掐架不动手,但互喷一直都有啊。
读书人们议论纷纷。
特别是同乡的年轻学子们,纷纷前往宋家祖宅,准备拜访宋老。
“浮夸虚伪的人,看什么都是虚伪的,小生只知道,自己被文章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宋老的精神,一般人可比不了,只是他高风亮节,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他的就不说了。”
被赠信的马生,又气愤又是自责,他没想到自己写信给宋老,宋老写这篇文章送自己,结果被人说虚伪。
{网友三:从古至今,国人是不会在劝学上虚伪的,哪怕劝学这个人读书时学习不好,是个学渣,但劝小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都是真心的}
这话祖辈们是赞同的。
陶渊明想了想,平时他面对家族后辈,也会规劝他们及时勉励,岁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