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带着空间全家逃难 > 第95章 新增的孤儿(第1页)

第95章 新增的孤儿(第1页)

正月的雪刚化了半尺,云狄学堂的窗台上就结了层薄冰。林晚秋用抹布擦着冰碴,听见窗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像小兽踩在融雪上。她掀开棉帘一看,只见两个孩子缩在学堂的墙角,穿的单衣补丁摞着补丁,冻得紫的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麦饼。

“你们是哪儿来的?”林晚秋把孩子往屋里拉,他们的棉鞋湿透了,在地上留下串带泥的脚印。大点的孩子约莫七八岁,把小点的护在身后,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她,眼神里有怯,却带着股倔强,像两株顶雪的野草。

“俺们是从南边逃荒来的,”大点的孩子咬着冻得僵的嘴唇,“爹娘在雪地里没挺住……俺们听人说这儿有学堂,能给口热乎饭。”他怀里的小不点突然“哇”地哭了,瘦得像根柴火棍的胳膊紧紧搂着哥哥的脖子,哭声里全是冻饿的委屈。

林晚秋的心像被针扎了下。去年冬天的大雪压垮了南边的堤坝,逃难的流民顺着“救命桥”往云狄地界涌,这两个孩子怕是走散的孤儿。她赶紧往灶房跑,把刚熬好的姜盐粥盛了两碗,热气腾腾的粥香漫开来,两个孩子的鼻子都使劲嗅了嗅,眼里的警惕淡了些。

“先喝粥,”林晚秋把粥碗往他们面前推,粥碗烫得颤,“慢点喝,别烫着。”大点的孩子犹豫了下,还是端起碗往弟弟嘴里喂,自己只敢用舌头舔碗边的粥汁,像只护崽的小狼。

“晚秋姐,这俩孩子咋回事?”陆灵儿抱着捆柴进来,看见两个陌生孩子,吓了一跳。她把柴往灶里添,火苗舔着锅底,把两个孩子的脸映得红,“我刚才去盐仓,听刀疤脸说,北边的流民棚里也多了几个没爹娘的娃,正愁没地方安置呢。”

林晚秋心里一沉。流民棚里的条件差,十几个人挤在漏风的毡帐里,哪能照看好孩子?可云狄学堂本就挤,十几个孩子的课本都是用沙盘代替的,再添两个,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她摸了摸大点孩子的头,他的头里还沾着雪粒,像撒了把碎盐。

“先在学堂住下,”林晚秋对两个孩子说,“我去跟刀疤脸和陆将军商量,总能想出办法。”她往灶房的角落看,那里堆着盐生和阿古拉没吃完的麦饼,是盐生的母亲用奶渣和麦粉做的,她赶紧拿了两个递过去,“垫垫肚子,别饿坏了。”

刀疤脸听说有孤儿,正带着牧民往流民棚送毡子。他把最后一块毡子往棚顶铺,积雪从毡缝里漏下来,落在他的羊皮袄上,像撒了把白糖。“让孩子们去学堂住,”他拍了拍手上的雪,独眼里的光在寒风里亮得很,“我让盐生娘多做两张毡垫,再把仓库里的旧羊皮找出来,总能凑出两床褥子。”

陆承宇也正愁。兵卒们从流民里筛出了三个孤儿,最大的十岁,最小的才四岁,整天抱着兵卒的腿哭着要爹娘,把铁打的汉子都哭软了心。“我让军需官腾了间小棚子,”他往灶里添了块柴,军甲上的冰碴化了,往下滴着水,“可兵卒们粗手粗脚的,哪会带孩子?连尿布都不知道咋换。”

傍晚时,五个孩子凑到了一起。大点的两个男孩抱着肩膀站在墙角,像两只互相取暖的小兽;四岁的女娃攥着块盐晶护身符,那是她娘留的念想,谁碰跟谁急;还有个六岁的孩子瘸着腿,是逃荒时被石头砸的,走路一颠一颠,却总把找到的干柴往女娃手里塞。

“给孩子们起个名吧,”老茶婆的徒弟——如今在流民棚帮忙煮药的青禾说,“总叫‘喂’‘那个’不像话。”她往每个孩子手里塞了块烤红薯,是用茶枝烤的,带着股清甜味。

大点的男孩先开口:“俺叫石头,俺弟叫树根,爹娘说这名贱,好养活。”他把自己的红薯往树根手里塞,树根却懂事地推回去,说:“哥吃,哥有力气保护俺。”

陆承宇看着瘸腿的孩子,他正用树枝在地上画桥,桥边还画了个歪歪扭扭的人。“叫桥生吧,”陆承宇蹲下身,指着画说,“在‘救命桥’边活下来的,往后就能像桥一样结实。”

女娃攥着盐晶不撒手,盐生的母亲往她手里塞了颗奶糖,糖纸在她手心皱成小团。“叫盐穗吧,”盐生娘笑着说,“像盐仓里结的穗子,看着小,却金贵着呢。”

最后一个孩子总低着头,问他啥都不吭声,只是一个劲往灶边凑,像只怕冷的小猫。林晚秋往他手里塞了块茶饼,他突然抬起头,眼睛亮得像星:“俺娘以前给俺烤过这个,说叫茶芽……”话没说完,眼泪就掉了下来,砸在茶饼上,洇出个小小的湿痕。

名字定了,住处却成了难题。学堂的沙盘边挤了挤,勉强能铺下两张毡垫,可五个孩子挤在一起,翻身都难。刀疤脸看着孩子们缩在毡垫上,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打了个旋,突然往门外走:“去把盐仓旁边的旧马棚拆了,木料能搭间小棚子,再糊层泥,比学堂暖和。”

牧民们立刻动起来。拆马棚的木料,和着云狄井的盐卤泥,往地上垒墙,盐生和阿古拉也跟着帮忙,往泥里掺干茶枝——青禾说这样能防蛀,还带着茶香。桥生瘸着腿往墙缝里塞干草,盐穗则把捡来的碎盐晶往泥里撒,说:“娘说盐能让墙结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天后,小棚子搭起来了。顶上盖着毡子,墙上糊着掺了茶枝的泥,还留了个小窗,阳光能照进半间屋。刀疤脸的妹妹带着妇女们缝了两床褥子,用的是旧羊毛和茶农送来的废茶渣,说茶渣能安神,孩子们能睡安稳。

林晚秋往棚子里摆了张矮桌,是用拆下来的马棚门板改的,上面铺着块羊皮,放着五个粗陶碗。“以后这就是你们的家了,”她摸着茶芽的头,他的头已经洗干净,软乎乎地贴在头皮上,“学堂就在隔壁,想去听课就去,不想听就帮着喂喂老骡,它可通人性了。”

老骡像是听懂了,往棚子门口探了探头,嘴里叼着把干苜蓿,往树根手里送。树根怯生生地接过来,老骡打了个响鼻,用脑袋蹭了蹭他的脸,惹得孩子们都笑了,棚子里的冷清一下子散了不少。

日子一天天过,五个孩子渐渐融了进来。石头跟着刀疤脸去盐仓帮忙,学着晒盐,粗糙的小手很快磨出了茧子,却把晒好的第一捧盐往林晚秋手里塞,说:“晚秋姐,这盐能换粥喝,俺们不用再蹭学堂的粮了。”

树根则跟着青禾学认药草,在河滩上捡来的蒲公英、苦苣,都能叫出名字。有次盐穗咳嗽,他偷偷采了把枇杷叶,学着青禾的样子煮水,虽然苦得盐穗直皱眉,却真的不咳了,青禾笑着说:“这孩子有天赋,将来能当半个郎中。”

桥生迷上了木工。老工匠来修“救命桥”的栏杆时,他总瘸着腿跟在后面,递凿子,扶木尺,老工匠被缠得没法,教他用边角料做小木马。他做的木马,马头刻成了狼头的样子,尾巴却像茶枝,惹得北狄和淮安的孩子都抢着要。

盐穗最黏人,总跟着盐生的母亲学搓羊毛线。她的小手还没线轴大,却把搓好的线缠得整整齐齐,盐生娘往线里掺茶籽油,说这样线不容易断,盐穗就记住了,每次搓线都往旁边摆个小油罐,像模像样的。

茶芽话最少,却最懂事。每天天不亮就去捡松枝,堆在“共暖堆”上,回来时手里总攥着几颗冻红的野果,分给弟弟妹妹。他还学着北狄牧民的样子,把茶籽串成项链,给每个孩子都戴了条,说:“娘说茶籽能芽,咱们就像茶籽,在哪儿都能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