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守住78
刘邦瞪大眼睛,但心中又划过了‘果然如此’的念头,寻常俗物是不能令她心动的,除非她很想要。
他的目光落在那枚黑色的棋子上,战争的准备往往漫长,但他能省下来大半步骤的话,变相让己方兵力增加,尝试一下也不错。
不单单是为了讨好,也是为了震慑,匈奴虽然吞并了周围不少国家,但还剩下不少。
若是在这一战中露了怯,那一群豺狼虎豹还不都想来分杯羹?
他好不容易才到手的天下,可不想转手就送了出去,况且他们虽然穷了点,不还是有後勤方便这一点?
想到这里,刘邦立刻答应了下来:“没问题,就算我不行,我儿子也必须行,儿子不行,孙子也得行。”
‘汉’深深看了他一眼:“呵呵。”
刘邦都不敢擡手擦自己的冷汗,硬着头皮厚颜问道:“所以那个,您都料事如神了,能不能……?”
‘汉’短短吐出一句:“加盖传国玉玺的诏书。”
刘邦心领神会,这才安心下去安排,走到一半又想起很重要的事,他把承诺时间拉长当然不是想赖账,开疆拓土也是大功一件,谁会不想自己死後传世的功绩好看一点呢。
提起儿子孙子也是为了宽‘汉’的心,顺便表达自己强国的决心。
可话又说回来了,刘盈好像不是什麽……‘能上进’的储君。
指望他不如直接指望刘盈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
于是随着各地修建国庙的诏书下达,刘邦还特意去找了刘盈下达了口头命令,让他如果有了儿子,三岁就抱过来给他养。
前三年就不必了,他不想半夜听见小儿啼哭。
三岁以後?懂事的储君早就开始识字念书了,怎麽会哭呢。
这次务必,不会是刘盈的样子,他要养一个肖他的孙子!
刘邦心里也是没点数,总之想象是美好的,却没有考虑到,他和吕雉生出来的刘盈都这样了,刘盈的孩子真的能堪大任吗?
…………
又是两月时光匆匆而过,修建最快的偏殿便是咸阳城内和北疆的那一座。
在修建过程中,刘邦就在筹备粮草,等偏殿一修好,接到北疆那边准备好的信件後,他亲自监督人将粮草运送进偏殿,又亲自写了拨粮草的诏书加盖传国玉玺。
在一衆皇宫管理後勤的官员见证下,在衆多开国将相王侯见证下,堆满庙宇偏殿的粮草在刘邦将诏书呈在神像面前後消失了,完完全全的凭空消失,一颗粮食都没有留下。
手持账本的官员惊掉下巴,不顾形象地踉跄跑进门户大开的偏殿,撅着屁股跪在地上去扒拉地面的青石板。
有他一个跑进去,那几个管粮草的也站不住了,纷纷冲进偏殿,他们忘记了在场的同僚和皇帝,只是为自己看见的一切震撼着。
看着满地乱爬不顾脸面的同僚们,现场无比安静,跟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起居的御史在愣过之後立刻提笔,他奋笔疾书记下了眼前一幕。
不过很快他便神色严肃,咳嗽一声提醒那些失态的臣子,又带人前往正殿恭恭敬敬行礼走完後半简洁祭祀流程。
本来直接就能送的粮草,他不但要加使用诏书的条件,还自己复杂化了一套流程。
不为别的,也是一点统治的小手段而已,都是为了给自己造势。
而这之前用来建造阿房宫的地基,也全成了国庙的地盘,或许日後国库也要挪到附近建造。
给‘汉’上完香之後,他才带着人去距离正殿最近的一个偏殿等着。
这是在修建偏殿的时候就想好了的,专门接收从地方传送来的官员信件。
现在等在这里则是为了等待蒙恬的回复,送过去那麽多粮草肯定是要有收据的。
刘邦一边忐忑一边紧盯着这间房屋中间的小供桌,倒不是怀疑‘汉’的能力,他单纯是在心里算账的时候,越算越紧张,越算越兴奋。
平日里运送粮草损耗大就算了,这其中有人吃拿卡要,不是太过分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等日後一起算账。
可现在这方式,显然是省去了中间官赚差价,粮草直达前线。
以後各地收税是不是也可以直接送到这里,然後再分类管理,甚至管税务的官员都可以再裁减一点节省开支。
平日里因为要算上运送税收粮食在路上的损耗,管税务的官员数量也同样庞大,现在不用算了,直接分门别类入库就好了,把那些人也并入国庙平日充当庙里人,还能少发一份俸禄,他真是个天才!
刘邦心情十分美丽,心里已经开始计划从哪里开始裁员了。
他真是一个节省而不奢侈的好皇帝。
…………
因为急切于裁撤这方面的官员省钱,刘邦诏书发到全国各地催促他们速速建成,最好今年税收之前就能建好国庙。
明年之前建造完成的,则今年赋税可以免去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