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散丶干姜丸(暖胃驱寒)
——云南白药丶红药膏(跌打止痛)
——藿香正气丸(防治寒湿伤中)
——虎骨膏丶小儿退热散丶止咳汤剂若干
再包上五大包花溪城特産的黑茶。
虽不算昂贵,却都是实用之物,在如今这样风雪肆虐丶病患易起的季节,比金银来得更为紧要。
*
腊八节前两日,林青禾便做下决定——
停下制豆腐丶送豆腐的营生,院中正式“猫冬”。
这段时间以来,衆人几乎日日忙于做豆腐丶送豆腐丶换物资,虽换来不少粮食丶布匹与药材,但天寒地冻终究是考验着人的筋骨与体力。
准备停工的理由三条:
其一,豆腐吃法虽多,但新鲜感一过,许多人也不过尝尝鲜,真正长久买的并不多。
其二,寒冬之中最不缺“冷库”,头几日换出去的数百块冻豆腐已足够城中人吃上十天半月,需求自然趋缓。
其三,也是最要紧的,天气真的冷下来了。
哪怕竈火旺丶热汤滚,哪怕人手不停,终究还是有几位体弱的妇人孩子,咳嗽不断丶面色发青,甚至有一人微微发起烧来。
林青禾望着空中飘飞的雪花,心下已然了然——
极寒天,怕是已临近。
她一声令下,小院自此暂停一切外出营生,留足口粮柴火,院门紧闭,进入猫冬状态。
而今日,正是腊八。
这场冬日里的重要节庆,她决定犒劳衆人一次——要吃好丶吃饱丶吃得热热闹闹。
一大早,林青禾便带着林青山将屋外冻得硬邦邦的腊肉与猪肉切下几块,剁碎解冻。
腊八粥是重头戏:
自备的稻米丶小米丶赤豆丶芋头打底;
提前在杂货铺换来的胡桃丶松子丶栗子丶黄粟点缀其间;
糯香扑鼻,粥色酽酽,一锅熬上,竈头热火翻滚,香气便四溢开来。
猪肉则做成两道菜——
一道是豉汁肉,肥瘦相间的猪脔与豆豉丶葱白一锅焖煮,直至糜烂酥软丶浓香扑鼻,入口即化。
一道是芜菁炒猪油渣,用熬剩的油渣与芜菁翻炒,加点盐与花椒粉,清甜微辣,咸香适口。
豆渣自然也不浪费,用野菜干丶杂米煮了锅豆渣羹,撒上花椒和干姜末,暖胃驱寒。
饭点一到,院中平日做豆腐的草棚便成了临时食堂:
中间的大竈烧得正旺,几口大锅热气腾腾,几张木桌拼起,旁边搭了几块木板当作长凳。
衆人或围桌而坐丶或蹲炕而食丶或立于竈旁捧碗就口,孩子们笑着嬉闹,老人们捧着碗,眼里泛光。
“这粥,粘糯香滑,甜得入心啊……”
“我这辈子头一回吃这麽多料的粥,不是过年都没这麽好。”
“这芜菁炒得,连我这老牙都咬得动,太香了!”
“豆渣羹我原先还嫌粗,现在一碗下肚,全身都热了。”
欢声笑语里,这是他们许久未有的饱足丶热闹与团圆感。
孟阿翁捧着一碗粥,慢慢地吃,慢慢地看,望着屋檐下飘雪与屋檐下笑语,轻声叹道:
“这些日子,林姑娘是真的把一帮流民过成一家人了。”
林青禾站在草棚边,手中还握着木勺,一勺一勺为孩子们添粥,神色淡定,目光沉稳。
这是极寒之前最後的热闹,她心里清楚,过了今日,便要收紧精神,咬牙猫冬,保住这一院人的命。
可至少,今天该热闹,就得热闹。
今天吃得好,明日才更有底气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