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老房秘辛与新局暗涌
林悦是被院外老槐树的蝉鸣惊醒的。
睁开眼时,晨光正透过窗棂上淡蓝色的碎花窗帘,在红木梳妆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梳妆镜里映出她略带倦意却依旧清亮的眼眸,眼角那道浅淡的细纹,是这些年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留下的温柔印记。
“醒了?”苏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刚晨练完的清爽。他正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走进来,粥面上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撒了少许葱花,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
“今天怎么起这么早?”林悦坐起身,接过苏然递来的白瓷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碗壁,心里也跟着暖了起来。
“村东头老王家的孙子娶媳妇,昨天特意来送了喜帖,说让咱们今天过去热闹热闹。”苏然在她身边坐下,顺手拿起梳子,轻轻梳理着她披散在肩头的长,“正好趁着今天没事,去看看咱们之前惦记的那处老院。”
林悦舀了一勺小米粥送进嘴里,软糯香甜的口感在舌尖散开,她点点头:“倒是把这事儿忘了。那老院的房东上次说,月底之前要是再不决定,他就要转给别人了。”
那处老院在村子最西边,是民国时期留下的青砖瓦房,院子里有一棵百年的海棠树,还有一口老井。林悦第一次看到时,就被那院墙上爬满的爬山虎和院角的石磨吸引了——她想把那里改造成一个“乡村记忆馆”,陈列这些年收集的老农具、旧照片,也让村里的孩子们能了解过去的生活。
吃完早饭,两人换上轻便的衣服,提着给新人准备的红包,往村东头走去。
此时的林家坳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贫瘠闭塞的小山村了。柏油马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路边栽着整齐的白杨树,不少人家都盖起了二层小楼,院墙上刷着“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标语。偶尔能看到骑着电动车的村民经过,车筐里装着刚从菜园里摘的青菜,笑着和林悦打招呼。
“林厂长,苏书记,去喝喜酒啊?”村口开小卖部的张婶笑着喊道,手里还拿着刚拆封的糖果,往两人手里塞了一把,“尝尝,城里来的奶糖,甜得很!”
“谢谢张婶。”林悦接过糖果,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让她想起刚穿越过来的时候——那时候,一颗水果糖都是稀罕物,原主攒了半天才敢偷偷舔一口。
走到老王家门口时,院子里已经热闹起来了。红色的喜字贴满了门框,院子中间搭起了临时的灶台,厨师正围着围裙,手里拿着大铁锅铲,翻炒着锅里的红烧肉,油花溅起的声音和香味一起,引得围观的孩子们直流口水。
“林悦,苏然,你们可来了!”老王头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脸上笑开了花,快步迎了上来,“快进屋坐,屋里有茶水!”
两人跟着老王头进了屋,屋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村里的老邻居,还有一些是林悦工厂里的老员工。看到林悦进来,大家都热情地打招呼,七嘴八舌地聊了起来。
“林厂长,听说你要把西头的老院改成记忆馆?这主意好啊!”之前在工厂里负责包装的李婶说道,“我家里还有我婆婆留下的纺车呢,到时候捐给馆里!”
“我家也有!我爷爷当年用过的犁耙,现在还在仓房里放着呢,擦一擦还能用!”旁边的赵大叔也跟着附和。
林悦笑着点头:“那太好了,到时候我让工人过去取。咱们这记忆馆,就是要收集这些老物件,让后辈们知道,咱们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正聊着,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夹杂着几句争吵。林悦皱了皱眉,起身走到门口,只见一个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正和老王头的儿子争吵着什么。
“我说了,这婚不能结!你们家这条件,配不上我女儿!”男人的声音很大,带着一丝傲慢,“我女儿可是在城里读过大学的,怎么能嫁给你们这种没文化的农村人?”
老王头的儿子脸涨得通红,手里紧紧攥着喜字,气得说不出话来:“我们家怎么了?我们家现在日子过得好着呢!我在林厂长的工厂里上班,一个月能挣好几千,不比你在城里打工差!”
“林厂长?哪个林厂长?”男人嗤笑一声,目光扫过人群,最后落在了林悦身上,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语气轻蔑,“就是你?一个农村小工厂的厂长,也敢说自己有本事?我告诉你,我在城里认识不少大人物,随便一句话,就能让你这破工厂倒闭!”
苏然上前一步,挡在林悦身前,脸色沉了下来:“这位同志,请你说话注意分寸。林悦的工厂,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支持才办起来的,不是你一句话就能诋毁的。再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孩子愿意,你做家长的,不该这么蛮不讲理。”
男人被苏然的气势震慑了一下,随即又昂起头:“我蛮不讲理?我这是为了我女儿好!你们这群农村人,懂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女孩跑了过来,拉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通红:“爸!你别再说了!我喜欢他,我愿意嫁给他!咱们家以前也是农村的,你忘了你小时候,还在田埂上放过牛呢!”
女孩的话让男人愣了一下,脸上的傲慢渐渐褪去,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沉默了片刻,最终叹了口气:“罢了罢了,女大不中留,既然你愿意,爸也不拦着你了。但是你记住,以后受了委屈,可别回来哭!”
女孩破涕为笑,拉着男人的手,走进了院子。周围的人见状,都松了口气,纷纷笑着打趣两人,院子里的气氛又恢复了热闹。
林悦看着这一幕,心里有些感慨。她想起自己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村里的人大多愚昧保守,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在,年轻人已经有了追求爱情的勇气,长辈们也渐渐学会了尊重孩子的选择——这大概就是时代进步最真实的模样吧。
喜宴开始后,林悦和苏然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刚吃了几口菜,就看到村支书老周匆匆走了过来,脸色有些凝重。
“林悦,苏然,有个事要跟你们说一下。”老周在两人身边坐下,压低声音,“昨天县里来了个人,说是要考察咱们村的产业,还特意问起了你那食品加工厂和准备建记忆馆的事。”
林悦心里一动:“县里来的人?有没有说是什么部门的?”
“说是改委的,叫张启明。”老周回忆道,“那人看着挺和气的,但问的问题都挺尖锐的,比如工厂的环保措施、税收情况,还有记忆馆的资金来源。我总觉得,他不像是单纯来考察的。”
苏然皱了皱眉:“张启明?我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对了,前几年县里有个项目,因为环保不达标被停了,当时负责那个项目的,就是这个张启明。”
林悦心里咯噔一下。她的食品加工厂虽然一直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生产,但难免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鸡蛋里挑骨头。而那个记忆馆,资金主要是她和苏然自掏腰包,还有一部分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按理说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有人故意找茬,恐怕会横生枝节。
“我知道了,周书记。”林悦定了定神,“谢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我会留意的,有什么情况,咱们再及时沟通。”
老周点点头,又叮嘱了几句,便起身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苏然握住林悦的手,轻声安慰:“别担心,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就算有人想找茬,也挑不出什么大问题。实在不行,咱们就去找县里的李县长,他一直很支持咱们村的展。”
林悦点点头,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她知道苏然说得对,这些年,他们工厂为村里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农产品销售,县里的领导对他们一直很认可。只要他们自己没问题,就不用怕别人的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