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免费阅读 > 第100章 代际共融之桥 (第1页)

第100章 代际共融之桥 (第1页)

第oo章:代际共融之桥:一场让乡村老少同心的温情实践

芒种时节的林家村,蝉鸣渐起,田埂上的麦穗沉甸甸地垂着,空气中满是丰收的期待。可村东头的老年活动中心里,却弥漫着一丝尴尬——几个老人坐在长椅上,手里攥着智能手机,眉头紧锁地盯着屏幕,旁边站着的几个年轻人急得直跺脚。

“张爷爷,您按一下这个绿色的‘确认’按钮,就能跟您孙子视频通话了。”村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小夏弯着腰,手把手地教张爷爷操作手机,可张爷爷的手指有些颤抖,好几次都点到了旁边的广告图标。

“哎,这玩意儿太复杂了!”张爷爷叹了口气,把手机揣回兜里,“我还是等孙子放假回来吧,省得在这瞎折腾。”

旁边的李奶奶也跟着附和:“就是啊,年轻人喜欢的那些直播、网购,我们根本看不懂。上次我想让孙女帮我买件衣服,结果她给我了一堆链接,我看来看去,还是不知道该选哪个。”

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他们是村里“数字助农行动”中培养的骨干,本想帮老人们跟上时代,可没想到却因为“代沟”碰了壁。负责组织活动的小林无奈地说:“我们本来想教老人们用手机,让他们能跟子女视频、网上购物,可老人们好像对这些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我们在‘折腾’他们。”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林悦看到。她看着老人们落寞的神情和年轻人无奈的样子,心里泛起一阵酸楚。自从“数字助农行动”成功后,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忙着搞电商、做直播,而老人们则依旧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两代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年轻人嫌老人跟不上时代,老人嫌年轻人不接地气”的隔阂。

“小林,你们别着急,”林悦走到年轻人身边,轻声说,“老人们不是不想学,而是觉得这些新东西跟他们的生活没关系。咱们得换个思路,让老人们觉得这些新事物能帮到他们,还能让他们跟年轻人有共同话题。”

当天晚上,林悦就召集村里的年轻人和老人们代表开了个座谈会。会上,老人们纷纷倒苦水——有的说子女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想视频却不会操作;有的说家里的农具坏了,不知道该找谁修,年轻人都忙着搞电商,没人愿意帮忙;还有的说想给孙辈做些手工零食,却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喜欢吃什么口味。

而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烦恼——有的说想帮老人们卖手工制品,可老人们觉得卖不了几个钱,不愿意配合;有的说想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可老人们学了就忘,自己也没耐心反复教;还有的说想搞乡村旅游,可老人们觉得会打扰他们的生活,不支持。

听了大家的话,林悦心里有了主意:“咱们不如搞一个‘代际共融计划’,让年轻人和老人们一起做事,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比如,年轻人帮老人们学用智能手机、卖手工制品,老人们则教年轻人种庄稼、做手工、讲村里的故事。这样既能解决老人们的难题,又能让年轻人了解传统,还能拉近两代人的距离。”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可具体该怎么实施,却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林悦笑着说:“咱们一步一步来,先从‘三个一’开始——办一个‘代际互助班’,搞一场‘老带新’农耕体验,开一个‘祖孙手工坊’。”

第一个启动的是“代际互助班”。林悦把老年活动中心改成了互助班的教室,每周一、三、五下午开课,让年轻人当老师,老人们当学生,主要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拍照片、朋友圈。为了让老人们有兴趣,林悦还特意让年轻人准备了“实用课程”——比如怎么用手机交水电费、怎么在网上挂号、怎么跟子女视频通话。

可开课第一天,就出了小插曲。教李奶奶用手机挂号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小郑,他按照流程一步步教,可李奶奶记不住步骤,反复问了好几次,小郑有些不耐烦了,声音也提高了几分:“李奶奶,我都教您三遍了,您怎么还记不住啊?”

李奶奶的脸一下子红了,低着头说:“我老了,脑子不好使了,不学了不学了。”说着就要走。

林悦赶紧拦住李奶奶,笑着说:“李奶奶,您别着急,小郑不是故意的,他就是有点急脾气。咱们换个方法,您把步骤写在纸上,回家慢慢练,有不懂的就问小郑,他肯定会耐心教您的。”

然后,林悦又把小郑拉到一边,轻声说:“小郑,老人们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学东西慢很正常。您想想,小时候您学走路、学说话,老人们也是一遍一遍教您的,现在轮到您教他们了,可得有耐心啊。”

小郑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林总,我知道错了,我以后肯定有耐心,慢慢教老人们。”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郑果然变了很多。他特意给李奶奶画了挂号步骤图,还在每个步骤旁边配了简单的图画,比如“点这个像医院一样的图标”“在这里填您的身份证号”。李奶奶学得很认真,遇到不懂的就给小郑打电话,小郑总是耐心地解答,有时候还会上门手把手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半个月后,李奶奶终于学会了用手机挂号。她激动地给在外地打工的儿子打电话:“儿子,妈会用手机挂号了!以后我身体不舒服,再也不用麻烦你请假回来陪我去医院了!”电话那头的儿子也很开心,还特意给小郑了个红包表示感谢。

“代际互助班”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多的老人们加入进来。张爷爷学会了用手机拍照片,还把自己种的蔬菜拍成照片朋友圈,引来不少点赞;王奶奶学会了用手机购物,给孙辈买了好几件衣服,孙辈收到后还特意视频跟她说“谢谢奶奶”。

第二个启动的是“老带新”农耕体验。林悦选了村里的一块试验田,让老人们当“农耕老师”,教年轻人种庄稼、辨节气、用农具。年轻人大多是“o后”“oo后”,有的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更别说种庄稼了。

负责教年轻人种玉米的是村里的老周叔,他种了一辈子庄稼,经验丰富。可刚开始教的时候,年轻人却闹出了不少笑话——有的把玉米种子种得太深,有的浇水太多,还有的分不清玉米苗和杂草,把玉米苗当成杂草拔了。

老周叔又气又笑:“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真是五谷不分!这玉米种子得种三指深,浇水要见干见湿,玉米苗的叶子是长条形的,杂草的叶子是圆形的,可不能再拔错了!”

年轻人也觉得很不好意思,赶紧跟着老周叔重新学习。老周叔虽然严厉,却很有耐心,他手把手地教年轻人怎么松土、怎么播种、怎么施肥,还跟他们讲过去种庄稼的故事——比如哪一年遇到了旱灾,大家是怎么抗旱的;哪一年玉米丰收,大家是怎么庆祝的。

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不仅学会了种庄稼,还了解了村里的历史。负责电商的小林说:“以前我觉得种庄稼又累又不挣钱,可听了周叔的话,才知道种庄稼这么不容易,也才明白咱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以后我帮老人们卖农产品,一定要把这些故事讲给客户听,让他们知道咱们的农产品有多珍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