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免费阅读 > 第105章 代际传承新章(第1页)

第105章 代际传承新章(第1页)

第o章:代际传承新章:一场让奋斗精神永续的家族接力

冬至时节的林家村,寒风裹着雪粒子打在窗棂上,出“簌簌”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冬日的漫长。但林家庄园的客厅里,却弥漫着让人安心的暖意——老式铸铁炉子里燃着松木,火苗“噼啪”跳动,把周围的红木家具映得亮。八十岁的林悦坐在铺着驼色羊绒垫的红木沙上,手里捧着一本边缘泛白的牛皮相册,指腹反复摩挲着封面烫金的“林家村记忆”四个字,仿佛在触摸一段沉甸甸的时光。

“太奶奶,您又在看老照片啦?”五岁的小孙女苏念昔穿着粉色的羽绒连体服,像个圆滚滚的小团子,从地毯上爬起来,扑到林悦腿边。她的小手里还攥着半截蜡笔,脸上沾了点蓝色颜料,是刚才画“乡村记忆馆”时不小心蹭到的。

林悦放下相册,笑着把小念昔抱到腿上,用袖口轻轻擦去她脸上的颜料:“是啊,太奶奶在看以前的故事呢。你看这张,”她翻开相册第一页,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这是太奶奶刚到咱们村的时候,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住的土坯房漏风漏雨,哪像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砖瓦房,冬天还有暖气。”

照片里的林悦约莫二十岁出头,穿着洗得白的粗布褂子,站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前,身后是几株瘦弱的秧苗,风把她的头吹得凌乱,可眼神却亮得惊人,像极了黑夜里的启明星。小念昔凑过去,小手指着照片里的秧苗:“太奶奶,这是您种的菜菜吗?是不是很好吃呀?”

“是呀,”林悦的眼神柔和下来,“那时候太奶奶刚有了‘神秘空间’,种出的菜特别甜,拿到黑市卖了钱,才凑够了开食品加工厂的第一笔本钱。那时候你爷爷还在县城当知青,每天帮我跑手续、找设备,忙得脚不沾地。”

正说着,客厅门被推开,六十岁的苏晓舟走了进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冲锋衣,裤脚沾了点雪水,头已染上不少风霜,眼角的纹路和林悦如出一辙,但眉宇间还带着干事的利落劲儿。他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刚进门就笑着说:“妈,念昔,我从镇上买了你们爱吃的糖炒栗子,还热乎着呢。”

苏晓舟把保温桶放在茶几上,刚要打开,手机突然响了。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脸上的笑容瞬间淡了下去,走到窗边接起电话。“喂,周阿婆……什么?一个人都没来?”他的声音渐渐变沉,眉头也拧成了疙瘩,“您别着急,我马上过去看看……好,好。”

挂了电话,苏晓舟叹了口气,坐在林悦旁边的沙上,拿起一颗栗子却没心思剥。“妈,是周阿婆的孙子打来的,说今天扎染班本来该有五个年轻人来上课,结果一个都没来。周阿婆在电话里哭,说这手艺要是断在她手里,没脸见列祖列宗。”

林悦手里的栗子也停住了。她知道,这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往城里跑,觉得在村里守着几亩地、学门老手艺没出息。之前苏晓舟为了留住年轻人,给扎染班、竹编班的学徒每月八百块补贴,还联系城里的文创公司合作开扎染围巾、竹编果盘,可效果始终不理想——有的年轻人学了半个月就嫌累,偷偷去城里打工;有的勉强留下,也只是应付了事,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手艺上。

“爷爷,为什么哥哥姐姐们不愿意学扎染呀?”小念昔仰着小脸,不解地问,“周阿婆教我扎小蝴蝶的时候,可有意思了!”

苏晓舟摸了摸女儿的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林悦却突然放下栗子,眼睛亮了起来:“晓舟,我想到个办法。年轻人不是喜欢新鲜、喜欢热闹吗?咱们别光逼着他们学手艺,得让他们看到这手艺里的‘活气’,看到学了手艺能有‘奔头’。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我带你去食品加工厂吗?那时候你才十岁,就跟着工人学打包、学记账,还说以后要把工厂办得更大,让村里的人都过上好日子。现在,咱们也给年轻人搭个‘戏台’,让他们把老手艺和新东西结合起来,让他们自己当‘主角’!”

苏晓舟愣了一下,随即也反应过来:“妈,您是说……让年轻人用短视频、直播这些新方式,把老手艺‘炒热’?”

“对!”林悦用力点头,“现在城里的年轻人都喜欢看短视频,喜欢买有故事的文创产品。咱们请人来教村里的年轻人拍视频、做直播,让他们把周阿婆扎染的过程、张师傅编竹筐的技巧拍成小故事,再把扎染做成手机壳、竹编做成露营灯,说不定能火!”

第二天一早,苏晓舟就驱车去了县城。他之前在县乡村振兴局的培训会上,认识了一家做乡村新媒体运营的公司负责人,叫陈阳。陈阳是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特别感兴趣,之前帮邻县的村子推广过手工布鞋,效果特别好。

苏晓舟找到陈阳的公司时,陈阳正在办公室里剪视频。听苏晓舟说明来意,陈阳立刻停下手里的活,眼睛都亮了:“林家村的扎染、竹编我早有耳闻!您放心,这事我帮定了!我们团队可以免费去村里做培训,还能帮你们对接电商平台,只要能把老手艺传下去,我们一分钱不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天下午,陈阳就带着五个人的团队来到了林家村。他们把培训地点设在了村文化站,还在村里的微信群里了通知:“免费教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学会就能赚钱,想报名的快来!”

刚开始,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半信半疑。二十岁的小郑就是其中一个——他之前在城里的电子厂打工,每天在流水线上重复机械的动作,一个月挣四千多块,虽然累,但觉得比在村里学手艺“体面”。看到通知时,他正躺在家里刷手机,心里嘀咕:“拍视频还能赚钱?怕不是骗人的吧。”

可他转念一想,自己去年冬天在厂里摔了一跤,腿上留了疤,现在干重活还疼,要是真能在村里找到活儿,也不用再去城里受那份罪了。于是,他揣着忐忑的心情,去了文化站。

文化站里已经来了十几个年轻人,大多和小郑一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阳拿着笔记本电脑,站在讲台上,一边播放自己团队拍的短视频,一边讲解:“大家看这个视频,是我们帮邻县拍的手工布鞋,播放量过了一百万,还带火了他们村的布鞋厂。拍老手艺,关键不是拍‘手艺’本身,而是拍‘人’和‘故事’。比如拍扎染,别光拍周阿婆染布,要拍她怎么选线、怎么扎结,还要跟她聊‘为什么一辈子都在做扎染’,这些故事才能打动人。”

小郑听得格外认真。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常看奶奶坐在院子里做针线活,奶奶的手很巧,能把普通的布缝成各种好看的图案。那时候他觉得奶奶的手很神奇,可长大后,却觉得这些“老玩意儿”跟不上时代了。现在听陈阳这么一说,他突然觉得,老手艺好像也没那么“土”。

培训结束后,小郑主动找到陈阳,说想拍一条关于周阿婆的短视频。陈阳特别高兴,带着他去了周阿婆家。周阿婆听说小郑想拍她扎染,激动得连忙拿出自己珍藏的染料和布料,还特意换上了一件新做的蓝色土布褂子。

小郑举着手机,镜头有些抖。陈阳在旁边小声指导:“先拍周阿婆的手,您看她的手虽然有皱纹,但特别灵活,这就是细节。然后问阿婆,第一次扎染是什么时候。”

小郑深吸一口气,按照陈阳说的,把镜头对准周阿婆的手。周阿婆的手背上布满了老年斑,指关节有些肿大,可拿起针线时,却格外灵活。“我第一次扎染是十六岁,”周阿婆一边穿针引线,一边回忆,“那时候我娘教我扎‘福’字,我扎坏了十几块布,娘也不骂我,就说‘慢工出细活’。后来我嫁给你爷爷,家里穷,就靠扎染布卖钱,供三个孩子读书……”

小郑听着周阿婆的话,眼眶不知不觉红了。他把这些画面拍下来,又拍了周阿婆展示自己年轻时扎的染布、教他扎结的过程,最后剪辑成了一条三分钟的短视频,标题叫《后小伙跟着奶奶学扎染,原来老手艺这么美》。

视频出去的第二天一早,小郑还没睡醒,就被手机的提示音吵醒了。他打开一看,吓了一跳——视频的播放量已经过了十万,还有两千多条评论:“奶奶的手太巧了!这扎染也太好看了吧!”“想买一条这样的染布,有没有链接?”“小伙子加油!一定要把老手艺传下去!”

小郑激动得从床上跳起来,立刻跑到周阿婆家。周阿婆正在院子里晒染布,看到小郑,笑着问:“小郑,昨天拍的视频怎么样呀?”

小郑把手机递给周阿婆,声音都在抖:“阿婆,火了!咱们的视频火了!好多人想买您的扎染布!”

周阿婆接过手机,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评论,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她用袖子擦了擦眼泪,拉着小郑的手说:“好孩子,谢谢你……我还以为,这手艺要断在我手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