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荆棘 片段 > 第266章 顶针里的回音(第2页)

第266章 顶针里的回音(第2页)

手指笨拙却不肯停,织了几行又拆掉,拆了又织。

反反复复,像一场无声的忏悔。

织机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沙沙作响,像雨打屋檐。

两个小时后,她停下。

手中只剩一条极窄的布带,勉强能绕过指尖一圈。

她将它叠好,压在一角,附上一张纸条:“练手用的,不值钱。”

林野取回织环时,指尖触到那细密针脚,心头猛地一震——这针法她太熟悉了。

小时候扣子掉了,周慧敏从不买现成的线,只用这种深蓝的旧线,一针一针缝回去。

她说:“机器线不经磨,手缝的才结实。”

当晚,她在工作室将织环固定在音频感应器上,开启微震动捕捉模式。

当指尖轻轻摩擦织线表面时,仪器突然跳出一段波形——微弱、断续,却带着独特的节奏感。

她调出《妈妈的调音台·回声版》对比,瞳孔骤然收缩。

完全吻合。

那是她小说改编声音剧中,一段模拟搓衣板摩擦的背景音。

她曾以为是采样合成,可现在她明白了——那段声音的原始样本,来自母亲的手。

原来母亲从未沉默。

她的语言不在言语里,而在十指翻飞的劳作中,在每一次穿针引线的顿挫里,在那些被当作“无意义重复”的日常动作里。

那一夜,林野坐在灯下,翻看自己写过的所有文字。

她写过母亲的耳光,写过钢琴上的血迹,写过烧毁的日记和染后的溃烂,却从未写过她怎样在凌晨三点为她缝补校服袖口,怎样一遍遍擦拭那架早已无人弹奏的钢琴。

她终于懂了:创伤会扭曲记忆,但身体记得真相。

第二天,她提交了新项目提案——“手声计划”。

邀请观众佩戴特制手套,通过精密震动反馈系统,将织布、削铅笔、翻书页等日常动作转化为可感知的声音频率。

不是听,而是“触听”。

她想让人们知道,有些爱,从不曾说出口,却一直都在震动。

江予安坐在博物馆修复室的灯下,指尖在平板上划动,一串串震动频率曲线在他眼前展开。

他眉头微蹙,调出三组对比数据:“这个触觉反馈太精确了,像解剖。”他抬头看向林野,“你母亲不是实验样本,她不需要被‘还原’成一段波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野站在他身后,双手插在帆布裤兜里,目光落在屏幕上那条起伏剧烈的削皮动作模拟曲线上。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可这声应答里,藏着迟疑——她曾以为,把母亲的手势转化为声音,是一种致敬;但现在才意识到,那也可能是一种扭曲,像当年她写小说时,将周慧敏的耳光、怒吼、沉默一一拆解成文学意象那样。

“我们能不能……不那么‘系统’?”江予安轻声问,“让她觉得,是她在表达,而不是我们在分析。”

林野望着窗外夜色里的练习室轮廓,忽然转身走了出去。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在练习室门口现了一块木制手写板,边角磨得圆润,像是特意从旧物仓库翻出来的。

上面用粉笔写着一行字,笔画清晰却不过分工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