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时分,午睡醒来后的林晚青精神抖擞,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每日必做的翻译工作当中。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着。
过了几天六十年代的日子,林晚青觉得来到这个世界生活似乎也挺好的。
远离了现代生活的诸多压力,他们还因为先知而掌握了未来轻松获得财富的密码。
就连物资缺乏这个问题也因为两人的金手指而解决了。
唯一让他们有点担心的,就是即将到来的那场十年浩劫了。
不过,林晚青自己是双烈士家属,顾明泽又是贫农出身。
这两个身份都还算是比较安全的。
他们只要注意一些不要被人陷害了,其他的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周末休息的时候,顾明泽准备去把寄到老家的年礼给买了寄回去。
难得有出门的机会,林晚青也想跟着一起去。
这个时候,娱乐活动很少,生活用品也很单调。
最基本的食品和粮油,还要凭票购买。
接收了原主记忆后,林晚青才知道除了蔬菜和水果,其它都要凭副食本、粮本和各种票据来采购。
在这个物资无比紧缺的年代里,居民的日常消费,都是有“定量”的。
买粮买肉买油都需要“粮票”“肉票”“油票”。
另外还有“工业券”,购买毛巾毛毯电池铁锅暖水壶雨伞等日用品,都是“凭券”。
这个时候,对于大部分城市里的居民来说,并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
所以对于这时候家庭来说,钱固然重要,但票才是命根子,尤其是粮票。
一张小小的粮票,关乎的就是全家人的温饱。
这个时候粮食的具体供应数量按照人口的数量、年龄、工种分配等都有区别。
要知道,人小可不一定吃得就少。
如果家里再有几个半大的男孩,遇上正在长身体,正是能吃的时候,这样的人家大多数粮食都不够吃。
俗话说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可不就是这么来的嘛。
京市里家里稍微宽裕一点的家庭,几乎都去黑市买过高价的粮票和粮食。
可能是因为肚子里油水少的原因,这时候的人都很能吃。
于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每到月底许多人家都在为粮食不够吃而愁。
家家户户都期待着月初去粮店凭户口本领粮票。
因此,粮店成为神圣的令人仰视的地方。
每到这个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漏斗下的粮食口袋。
京市这边是每月号粮票,号可以提前用下月粮票购粮。
每到号那天,国营粮店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那阵容很是壮观。
像顾明泽和林晚青这样的脑力劳动者,粮食供应的标准是按照轻体力劳动者来的,每人每个月斤。
或许在后世看来,这个量已经足够了。
但那时候我们是有足够的水果,肉类,奶制品等作为补充的。
然而,这个时候,每个人一个月只有二两肉票和四两油票。
二两巴掌大的肉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