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重生秦国做将军 > 第243集 靠山屯冬日里的希望(第1页)

第243集 靠山屯冬日里的希望(第1页)

县农机公司那座红砖砌成的二层小楼里,带着一股机油和铁锈混合的冰冷气味。秦建国、沈念秋和孙卫东第三次坐在了负责农机分配的王股长办公桌对面。炉子烧得并不旺,屋子里有些清冷,一如王股长那张公事公办的脸。

“秦主任,沈同志,孙同志,你们的情况我已经反复向领导汇报过了。”王股长搓了搓手,语气带着程式化的无奈,“靠山屯合作社今年增产显着,积极性高,这我们都清楚。但是,拖拉机,尤其是你们想要的那种适合坡地的手扶拖拉机,是全省乃至全国都紧缺的物资。指标就那么多,盯着的人可不少。县里几个更大的、以粮为主的老牌合作社,他们的需求更迫切,贡献也更稳定……你们看,是不是再等等?或者,先把现有的机器维护好,挖掘潜力?”

孙卫东一听这话,腮帮子就绷紧了,忍不住想开口争辩,被秦建国用眼神制止了。

沈念秋深吸一口气,将怀里那个用旧毛巾包裹了好几层的小布包轻轻放在办公桌上,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不是烟酒,也不是土产,而是一本手写的、厚厚的《靠山屯合作社一九七七年展规划(草案)》,以及十几张黑白照片。

“王股长,我们明白国家的困难,也理解您的难处。”沈念秋的声音平和而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诚恳,“这是我们合作社全体社员讨论后制定的明年计划,请您过目。这里面,不仅有粮食生产的指标,还有我们准备开展的科学种田试验田方案,以及山货加工的具体步骤。”

她将照片一张张摊开:“这是我们的妇女在利用冬闲加工榛子仁,手工去壳,希望能增加集体收入。这是我们的青年突击队在晚上学习新的农业技术知识……王股长,我们靠山屯底子薄,位置偏,但我们不想一直穷下去,不想总是伸手向国家要。我们想靠自己的一双手,靠科学,靠苦干,改变面貌。一台小小的手扶拖拉机,对我们来说,不是图省力,而是能解决坡地耕种的实际困难,能把更多劳力解放出来,投入到山货加工和其他副业上,是为集体增收致富的关键一步啊!”

沈念秋的话语没有高调,却句句落在实处。照片上,妇女们专注的神情,青年们渴求知识的目光,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秦建国适时补充,语气沉甸甸的:“王股长,我们靠山屯,老少几百口子人,都眼巴巴地望着呢。今年丰收了,大家的心气儿刚提起来,要是这点盼头都看不到,这股劲儿一散,再想聚起来就难了。我们不需要国家特殊照顾,只恳请领导能在可能的范围内,给我们一个机会,一个能让我们自己跑起来的‘车轮子’!”

王股长推了推眼镜,拿起那份手写的规划,粗糙的纸张上,是密密麻麻却工整的字迹,还有用钢笔仔细绘制的田地分布图、产量对比表。他又低头看了看那些照片,手指在照片上妇女们冻得通红却带着笑意的脸上轻轻拂过,沉默了片刻。他常年负责这项工作,见过太多来要指标的人,哭穷的、讲贡献的、拉关系的,但像靠山屯这样,带着如此详尽规划和满腔热忱来的,不多。

他脸上的冰霜似乎融化了一丝,轻轻叹了口气:“唉,你们……你们这真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他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这样吧,这份规划书和照片留给我。过几天,县里要开一个春耕生产准备会议,我会把你们的情况,特别是你们这种自力更生、科学规划的精神,向主管领导再做一次专题汇报。我不敢打包票,但……争取帮你们说说话,看能不能从机动指标里,挤出一台手扶拖拉机的名额给你们。不过,你们也别抱太大希望,毕竟……”

“谢谢王股长!太感谢您了!”秦建国三人立刻站起身,连声道谢。虽然还是“等消息”,但语气里已经透出了一线生机。他们知道,这已经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

与此同时,王彩凤带着两个嘴皮子利索的妇女,背着沉甸甸的榛子仁,先来到了县里最大的工厂——红星机械厂的后勤科。接待她们的是个胖胖的科长,姓李。

“合作社的?山货?”李科长看着这几个风尘仆仆的农村妇女,眉头习惯性地皱起,“我们厂职工的年货福利,都是有固定采购渠道的,一般都是通过副食品公司统一调拨。你们这……自己找上门来,不合规矩啊。”

王彩凤赶紧抓出一大把榛子仁,捧到李科长面前:“李科长,您尝尝,您先尝尝咱这榛子仁!咱这是靠山屯今年新收的大榛子,一颗一颗手工去壳的,您看,多饱满,多干净!香味足着呢!比那带壳的自己磕的,不知道强多少!”

旁边一个妇女也赶紧帮腔:“是啊科长,咱这纯天然,没一点杂质,工人老大哥干活辛苦,吃点这个补补身子,最好了!”

李科长将信将疑地捏起几颗放进嘴里,咀嚼了几下,眼神微微一亮:“嗯……味道确实不错,挺香。”他看了看袋子里黄澄澄的榛子仁,又看了看王彩凤几人期盼的眼神,沉吟了一下,“不过,量还是太少了点。我们厂上千号人,你们这点,够干啥的?而且,这价格……怎么定?财务上怎么走账,都是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彩凤按照和沈念秋商量好的,赶紧说:“李科长,量您放心,这只是头一批,我们合作社妇女都动员起来了,只要销路打开,要多少有多少!价格……我们肯定比供销社收带壳的价高,但比副食品商店里卖的成品炒货便宜不少,肯定让厂里和工人都实惠!至于走账……咱、咱可以想办法开个证明……”

李科长背着手又沉吟了一会儿,最后摆了摆手:“这样吧,东西呢,我先留下。正好快过年了,厂里领导也要研究职工福利的具体方案。我把它作为一个备选,跟领导汇报一下。你们留个联系地址,等消息吧。”

跑了一上午,连着问了两三家工厂,得到的答复都大同小异。不是嫌量小,就是觉得采购流程不合规定,或者要“研究研究”。跟着王彩凤的两个妇女有些垂头丧气。

“彩凤姐,我看这事也悬啊,这些单位门槛太高了。”一个妇女揉着冻得麻的耳朵说道。

王彩凤心里也堵得慌,但她想起沈念秋沉着的样子,强行把沮丧压下去,叉着腰说:“悬啥悬?这才走了几家?县城这么大,工厂、单位那么多,咱一家一家问!我就不信,咱这这么好的东西,还找不着个识货的!走,去纺织厂看看!女工多,肯定爱吃零嘴儿!”

她领着两人,踩着冻得硬邦邦的雪地,又朝着下一个目标进。寒风吹透了棉袄,但她们心里揣着一团火,一团不甘心、不服输的火。

日子在焦灼的等待和不停的奔波中一天天过去。靠山屯的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将田野、山峦和屋顶都盖得严严实实。合作社仓库里,妇女们加工榛子仁的活儿并没有停,反而在王彩凤的鼓动下,效率越来越高,碎仁率也越来越低。堆积起来的榛子仁越来越多,像一座小小的金山,但这“金山”若卖不出去,就成了压在大家心头的一块巨石。

沈念秋除了偶尔去县里打探消息,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识字班教室和试验田的规划地上。她带着孙卫东和几个青年,冒着严寒,在那片划出来的几十亩试验田里丈量、做标记,根据从农技站学来的知识,讨论着不同品种的播种间距和施肥方案。冻土坚硬如铁,他们的热情却似乎能将其融化。

晚上,识字班教室里人头攒动。沈念秋不仅教识字,更把科学种田的知识融入其中。她在黑板上画着作物生长图,讲解着氮磷钾的作用,病虫害的识别与土法防治。台下,孙卫东如饥似渴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一些老农最初只是好奇来看看,听着听着,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蹲在墙角吧嗒着烟袋,若有所思。

“念秋老师说的这个‘合理密植’,听着是有点道理哈,往年咱那种法,苗是稀松了,看来真是浪费地力了。”一个老把式私下里跟同伴嘀咕。

变革的种子,在冬日的沉寂里,正以一种缓慢却坚定的度,突破着传统经验的冻土。

腊月二十三,小年。靠山屯的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家家户户开始扫尘、蒸豆包、做豆腐。然而,合作社管委会的几个核心成员,心情却并不轻松。无论是拖拉机指标,还是榛子仁的销路,都还没有确切的回音。韩老六家的情况,也像一根刺,扎在大家心里。老支书和秦建国初步拿出的困难补助方案,在管委会小范围讨论时,也引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补助力度大了,会影响其他社员的积极性。

就在这压抑的气氛中,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到来。

腊月二十五这天,天上飘着细碎的雪花,一辆绿色的吉普车,罕见地颠簸着开进了靠山屯,直接停在了合作社办公室门口。车上下来几个人,为的正是县农机公司的王股长,还有一位是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的副主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