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重生秦队是坏人吗 > 第242集 靠山屯的规划与实际困境(第1页)

第242集 靠山屯的规划与实际困境(第1页)

丰收的喜悦如同醇厚的酒香,弥漫在靠山屯的每一个角落,但醉人的气氛并未持续太久。粮食入了仓,公粮上了交,年终分配的热闹劲儿过去后,北风便一日紧似一日,广袤的黑土地彻底封冻,进入了漫长的猫冬时节。然而,靠山屯合作社的办公室里,火炕烧得滚烫,气氛却比秋收时更加热烈,甚至带着几分硝烟味。沈念秋在分配大会上提出的那几个问题,像几颗种子,落在了不同人的心田,在这冬日的沉寂中,悄然孕育着不同的芽。

第一次合作社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就在这场初雪后召开。各屯的负责人、生产队长、积极分子,以及像孙卫东这样的技术骨干,把合作社那间不算大的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屋子里烟雾缭绕,老支书的烟袋锅、男人们卷的旱烟,混合着劣质茶叶的味道,构成一种属于这个时代、这个环境的特有气息。

秦建国先言,他总结了秋收的辉煌成绩,但也毫不避讳地引出了沈念秋提出的四个问题:“……同志们,粮食丰收了,咱们的腰包比往年鼓了点,这是好事!但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念秋同志提出的问题,我看得很准,戳到了咱们的软肋。下一步怎么走,今天大家都说说,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三屯的队长,性格耿直、有些守旧的赵老蔫就嘬了下牙花子,率先开了口:“建国,念秋,不是我这人爱唱反调。咱们今年粮食增产三成,这已经是破天荒了!我看呐,稳住这个产量就不容易。那种子改良、科学施肥,听着是好,可那得投多少钱?冒多大风险?万一新种子不服咱这水土,或者施肥施坏了,减产了,这个责任谁担?咱庄稼人,求的就是个稳当。”

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老成持重社员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几声附和。

“老赵说得在理,”二屯的一个老把式接口道,“还有那山货深加工,听着是能多卖钱,可咱谁懂那个?把蘑菇磨成粉?那玩意儿咋弄?还得买机器吧?钱从哪儿来?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还不如现在这样,老老实实把山货卖给供销社,钱少点,但保险。”

王彩凤听着有些着急,她现在是妇女队长,心思也活络了些:“话不能这么说!老是守着老一套,啥时候能有大展?念秋说的有道理,咱们妇女们现在除了种地、收拾家务,冬闲时候也能组织起来干点啥。山货挑拣、包装,这些细活我们都能干,要是真能搞加工,我们妇女也能顶大用,给家里多挣点工分!”

孙卫东是支持技术改革的,他拍了拍身边的暖气管子,出哐当一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机器的事,我赞成念秋的看法!咱们现在就两台老掉牙的拖拉机,秋收运输、秋翻地都紧巴巴的。要是能再申请购买一台,或者哪怕搞几台题就能解决不少。效率上去了,才能腾出人手干别的。我看,得向上级打报告,争取指标!”

会场里顿时分成了几派,有支持大胆改革的,有力主稳妥守成的,还有持观望态度的,争论声此起彼伏。老支书一直眯着眼听着,不时磕磕烟袋锅,直到大家吵得差不多了,他才慢悠悠地开口:“都吵吵完了?我看呐,念秋提的这几个事,不是干不干的问题,是怎么干、先干哪个后干哪个的问题。”

他看向沈念秋:“念秋,你脑子活,点子多,你具体说说,这第一步,咱们该怎么迈?”

沈念秋早有准备,她打开笔记本,语气清晰而沉稳:“老支书,各位同志,我明白大家的顾虑。改革不能冒进,但要敢于尝试。我的想法是,咱们不能一口吃个胖子,选一两件眼前有条件、风险可控的事情先做起来,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关于提高单产。种子改良是长远之计,咱们可以小范围试验。我建议,明年开春,划出几十亩地,由我负责,去县农技站请教农技员,引进一些经过省里试验成功的玉米、高粱新品种,和咱们的老品种做对比种植。成功了,明年推广;失败了,损失也有限,就当交了学费。施肥也一样,我们可以请农技员来测测土,看看咱这地到底缺啥营养,而不是光凭经验撒肥,这叫科学种田。”

“第二,关于山货加工。建厂子、买大型机器不现实。但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比如,榛子去壳,咱们现在卖带壳的,价钱低。如果能组织妇女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去壳,卖榛子仁,价钱能翻一倍还多!这不需要什么投资,就是费点人工。冬闲时候,正好把妇女劳力利用起来。蘑菇做成粉暂时有难度,但我们可以挑选品相好的,分级包装,或者试着学习一下烘干技术,延长保存期,卖相好了,价格也能上去。这些,都可以先小规模试试,跟供销社谈谈,看他们能不能接受。”

“第三,农业机械,卫东哥说得对,要积极向上级争取。但同时,咱们自己也可以想想办法。比如,看看能不能请公社的农机站帮忙,对现有的拖拉机进行保养维修,甚至看看有没有可能进行一些小改装,提高效率。坡地的小型机械,咱们也可以留意其他地方有没有土办法、土机械,学习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四,分配问题,这个比较复杂,需要慢慢研究。但原则是明确的,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对劳力弱的困难户,从集体提留里适当给予照顾,体现社会主义集体的优越性。”

沈念秋一条条娓娓道来,既有方向,又有具体可行的步骤,听得不少人连连点头。连一开始反对的赵老蔫脸色也缓和了不少:“要是像念秋说的这样,小打小闹先试试,那……倒也不是不行。”

秦建国看到气氛转变,趁热打铁:“我看念秋这个思路好!既积极,又稳妥。咱们合作社,不能光低头拉车,也得抬头看路!我建议,成立两个临时小组。一个由念秋牵头,王彩凤、还有各屯找个细心的社员参加,负责山货加工和科学种田的试点工作。另一个由我和孙卫东负责,老支书帮着掌舵,专门跑公社、跑县里,争取农机指标和政策支持!”

老支书一锤定音:“就这么定了!咱们靠山屯合作社,就要有这么一股子敢闯敢试又脚踏实地的劲儿!”

会议的决议很快传遍了各屯。这个冬天,靠山屯合作社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彻底闲下来。沈念秋和王彩凤雷厉风行,先把妇女们组织了起来。在合作社腾出的两间大仓库里,生起了几个大火盆,暖意融融。妇女们围着坐成几圈,每人面前放着一个小筐,里面是今年新收的榛子,手里拿着特制的小锤子或夹子,小心翼翼地给榛子去壳。一开始,大家手法生疏,效率不高,还难免把榛子仁弄碎。沈念秋和王彩凤就耐心指导,还搞起了小竞赛,看谁去壳又快又好,碎仁率低。

“这活儿不累,就是考个耐心!”王彩凤一边麻利地操作着,一边给姐妹们鼓劲,“想想,这榛子仁卖出去,价钱翻一番,咱们手里就能多几个活泛钱,给娃扯布做新衣裳,给家里添置点东西,多好!”

妇女们说说笑笑,手上不停,仓库里充满了榛子的香气和女人们欢快的笑声。这不仅是劳动,更是一种解放和价值的体现。以往冬闲,妇女们大多围着锅台、炕头转,现在却能聚在一起,为集体、也为家庭创造看得见的财富,她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沈念秋抽空去了几趟县里,找到农技站的技术员,虚心请教。她带回了少量的玉米“吉单o”和高粱“晋杂号”的新品种种子,以及几本科学种田的小册子。她利用晚上时间,在合作社的识字班教室里,给感兴趣的社员,特别是年轻人,讲解新品种的特性和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台下,孙卫东和一些青年突击队的队员听得格外认真,他们是对新技术最渴望接受的一群。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秦建国和孙卫东跑公社、跑县里的农机公司,过程却颇为坎坷。拖拉机是紧俏物资,需要计划指标。他们磨破了嘴皮子,递上了盖着合作社大红印章的报告,详述了合作社的规模和增产情况,以及对农业机械的迫切需求。接待他们的干部态度倒是挺好,但总是那句话:“同志,你们的情况我们了解了,也很支持。但是,指标有限,很多地方都需要,你们先回去等消息吧。”

几次无功而返,孙卫东有些泄气:“建国哥,我看这事悬啊,排队等着要拖拉机的合作社多了去了,啥时候能轮到咱们?”

秦建国心里也急,但脸上不动声色:“别灰心!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咱们把咱们秋收的产量,把咱们展山货加工、准备搞科学种田的计划都跟上级汇报清楚,让领导看到咱们靠山屯合作社是真心实意想干事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就在他们为拖拉机奔波的同时,沈念秋那边的山货加工试点,也遇到了第一个挑战。第一批手工去壳的榛子仁,大约一百来斤,由沈念秋和王彩凤亲自带着,送到了县供销社的土产收购门市部。

收购员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他抓了一把榛子仁,在手里仔细看了看,又捏起几颗放进嘴里尝了尝,点了点头:“嗯,品质不错,香味浓,你们这手工去壳的,碎仁率控制得也还行。”

沈念秋和王彩凤心中一喜。

但紧接着,收购员的话就让她们的心沉了下去:“不过,你们这个,我们以前没收过。收带壳的榛子,我们有标准,按等级定价。这榛子仁……按理说价值是高了,但我们得重新定级、定价,还要考虑储存和销售的问题,比较麻烦。而且,你们这量太小了,一次才百十斤,我们专门为你们开一条收购线,不划算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