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很快!我就看看有什么新上的漫画,你先去休息区坐着等我,给你点杯咖啡提神!”
姜雅南笑着把她按在书店咖啡区的舒适座椅上,熟练地点了单,“放心,待会儿逛街,你看中什么,我买单!”
金雪琳这才努努嘴,傲娇地扬起下巴:“哼,这还差不多。”
从书店出来,两人直奔商场。
姜雅南今天自己没什么购物欲,倒是兴致勃勃地当起了金雪琳的专属造型顾问。
金雪琳换上一套鹅黄色的连衣裙从试衣间出来,提着裙摆在镜子前轻盈地转了个圈,一脸期待地问:“这套怎么样?好看吧?还是刚才那套灰色的运动套装更好?”
姜雅南单手托着下巴,认真地打量她:“嗯…黄色这套很元气,特别衬你肤色,显得整个人活泼又明亮;灰色那套呢,是休闲随性风,穿起来有种清冷随性的
感觉。其实都挺适合你的风格,要不……都拿下?”她试探着提议。
“不行不行,”金雪琳立刻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说好只买一套的!”
“那…选灰色?”姜雅南给出建议,分析道,“感觉更贴近你平时给人的感觉,气质上更搭。”
“灰色吗?”金雪琳对着镜子又仔细看了看身上的鹅黄裙子,手指无意识地卷着裙角,“可是…黄色也很好看啊,感觉穿上心情都变好了……”她小声嘀咕,脸上写满了纠结。
“如果你心里更偏向黄色,那就买黄色,”姜雅南看她实在喜欢,笑着补充,“这套偏可爱风,跟你直率又有点小跳脱的性格确实很搭。”
“可是灰色也不错啊……”金雪琳对着镜子左照照右照照,一会儿拉拉裙摆,一会儿又想象着灰色套装的样子,眉头都快拧成麻花了,最后干脆放弃思考,冲着姜雅南一跺脚:“唉~不管了!雅南你快帮我定一套!选哪套?我听你的!”
姜雅南:??
合着她刚才那一通细致分析都喂空气了是吧!
姜雅南直接放弃治疗,果断转头对旁边一直保持微笑的服务员说:“麻烦您,两套都包起来,谢谢。”
“哎?!雅南!我说了我只要一套!”金雪琳立刻从纠结中回神,瞪大了眼睛。
“不,你两套都想要。”姜雅南回以温柔但笃定的微笑。
金雪琳立刻换上甜腻腻的嗓音,假惺惺地说:“哎一古~这怎么好意思呢,让我们雅南破费了,人家本来是想给你省钱的嘛~”
“谢谢你的好意,”姜雅南忍住翻白眼的冲动,“但真的,大可不必。”她就知道这家伙是故意的。
从商场明亮的灯光和喧闹的人声中抽身后,姜雅南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刚才的书店。
在漫画区闲逛时,她意外发现了一本正在连载的漫画——《那家伙是我哥哥》。
随手翻了几页,故事里那对在家庭阴影下相依为命、笑中带泪的兄妹瞬间击中了她。灵感火花一下子迸发出来——这故事太适合搬上大银幕了!
环顾电影市场,聚焦纯粹兄妹亲情的题材,几乎是一片空白。
她立刻买了两本,一本自己留着细读,另一本直接带回了公司交给宋素昕。
她兴奋地向宋素昕阐述自己的想法:买下这部漫画的电影改编版权,并尽快找到有经验的编剧,以此为基础创作剧本。
“欧尼,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做,而且想在明年出国前把它拍出来。”姜雅南目标明确,语气坚决。
甚至男主角——那个表面整天耍贱整蛊妹妹、惹得妹妹“炸毛”,实则默默守护妹妹的童真世界、不让她察觉家庭裂痕的哥哥——她心里都已经有了最合适的人选:丁一羽。
为了避免公司可能的过度干预,她决定,版权要以个人名义拿下。
几天后,姜雅南和宋素昕一起约见了漫画作者。巧的是,作者竟然是姜雅南的粉丝。
当姜雅南真诚又具体地表达了对漫画故事内核和角色魅力的深刻理解和喜爱后,作者激动不已,版权洽谈异常顺利。
版权一到手,姜雅南第一时间拨通了丁一羽的电话。
“一羽哥,明年上半年档期空着吗?妹妹这里有个特别想做的电影项目,诚挚邀请你来演我‘哥哥’!”她的声音里满是热情与期待。
两人很快约了时间详聊。
姜雅南又买了一本漫画给丁一羽,详细给他讲了故事核心:兄妹间独特的互动模式(哥哥的“恶作剧”实则是保护伞,妹妹的“暴躁”炸毛背后藏着全然的依赖),以及那个关键转折点——妹妹受不了被捉弄,生日许愿让哥哥消失,结果愿望成真后才发现哥哥的用心良苦。
她还大致说了改编方向。
丁一羽对这个情感层次丰富、表里反差巨大的哥哥角色非常感兴趣。他的演技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他和姜雅南之间那种自然流露、如同家人般的亲密感和默契,简直和剧本里需要的兄妹关系浑然天成。
两人一拍即合,约定等项目正式启动就签合约。
版权和主演只是第一步。姜雅南深知,要把这个打动她的故事完美呈现,后面还有无数难关要闯。时间紧迫,她立刻投入了战斗状态。
这个电影项目,几乎可以说是由姜雅南一手推动并组建——从最初的创意萌发、版权购买,到选定编剧、导演、制片人。
首先是编剧。她和宋素昕筛选了多位擅长情感刻画和青春题材的编剧,亲自与候选者会面,深入讨论她对故事核心(兄妹在困境中的羁绊与守护)的理解、对电影风格的构想(笑中带泪、生活化的细腻,最终会融入一点奇幻色彩)。最终选定的编剧,不仅经验丰富,更关键的是精准把握住了她想要的那种“日常中的温情与重量感”。
其次是导演。她需要找一个既能拍出青春题材的清新活力,又能深刻挖掘家庭伤痛和情感内核的导演。同样,她必须确保导演与她的创作愿景一致。
再者是制片人。选择制片人时,她重点考察对方在中小成本文艺片上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对创作者想法的尊重程度。她需要的是能帮她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不轻易干涉艺术决策的搭档。
姜雅南定期泡在编剧团队那儿,逐场讨论、打磨细节。
她反复强调的核心是:“哥哥那些看似‘欺负’的行为,底层必须是滚烫的保护欲;妹妹的暴躁,根源是对家庭变化的不安和对哥哥复杂情感的出口。他们的互动,再闹腾也要让人看到底下连着的筋。”
编剧提出将“父母离婚”改为“婚姻濒临破裂”时,姜雅南有过犹豫。她最初担心会弱化兄妹相依为命的必然性。
但编剧解释,这种“同一屋檐下的冰冷”更能制造无处可逃的窒息感和表面维持的脆弱感,反而能更强烈地反衬出兄妹俩在夹缝中互相取暖的珍贵,也为后续妹妹因压抑而许愿埋下更合理的伏笔。
姜雅南认可了这个更具张力的设定,并要求务必强化这种“摇摇欲坠”的家庭氛围对兄妹俩心理的压迫感。
被项目热情点燃的编剧团队效率极高,两周后就拿出了第一版剧本。
他们在忠实于漫画人物鲜明性格和核心兄妹关系的基础上,根据电影时长进行了必要取舍,精简了部分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