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崛起
腊月里的长安,第一场雪轻轻覆盖了朱雀大街的青石板。
武媚娘抱着裹在狐裘里的太平,站在紫宸殿的窗前,望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
今日是接见今科举子的日子,她特意选了件绛红色的凤纹朝服,衬得怀中女儿的小脸愈发粉嫩。
(内心OS:这可是大唐的"国考",得给寒门学子足够的重视!)
李治从朝堂回来,手中拿着今科进士的名册,眉宇间带着难得的喜色:"媚娘,你推行的官学制度真见效了。今年科举,寒门学子竟占了七成!"
武媚娘接过名册细看,唇角扬起欣慰的弧度。
这时,十岁的李弘正握着太平的小手,一笔一画地教她认《千字文》上的字。
闻言擡头,小大人似的汇报:"儿臣查过,这些学子八成出自各地官学,都是按母後编的教材学习的。"
六岁的李贤正在旁边玩七巧板,立即抢着说:"他们的算学都是儿臣参与编的《算术啓蒙》!有个学子还说这书比《九章算术》易懂呢!"
武媚娘看着孩子们争先恐後的模样,忍俊不禁。
怀中的太平也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像是在为哥哥们助威。
她轻抚女儿柔软的发顶,温声道:"要让天下人知道,读书不分贵贱。只要肯用功,寒门也能出贵子。"
殿试那日,武媚娘特意让乳母抱着太平在屏风後观礼。
当年轻的狄仁杰对答如流,提出"以漕运带动民生"的策论时,太平突然发出清脆的笑声,小手还啪啪地拍着。
李治闻言大笑,对群臣道:"连太平都知这是人才!此子当重用。"
放榜後,武媚娘在宫中设琼林宴。
她让太平坐在特制的高脚椅上,饶有兴致地看着新科进士们吟诗作赋。
当狄仁杰作出那首传诵後世的《漕运赋》时,小公主竟兴奋地手舞足蹈,咿呀学语中隐约能辨出"漕。。。船。。。"二字。
(内心OS:这孩子莫非真与漕运有缘?看来胎教确实重要!)
宴至酣处,武媚娘抱着太平起身,对满座学子宣布:"本宫欲在各地增设公共图书馆,凡大唐子民,无论士庶,皆可入内借阅。"
此言一出,老臣们面面相觑。
一位崔姓御史忍不住出声:"娘娘,书籍乃传承之本,若让庶民随意翻阅。。。"
"正是要让他们翻阅!"武媚娘声音清越,"难道崔御史怕庶民读了书,就比世家子弟更明事理不成?"
李治立即准奏:"皇後此议甚好。传旨,从内帑拨银二十万两,用于购置书籍。另命弘文馆抄录典籍,分送各州。"
最让人意外的是,武媚娘让太平的小手在诏书上按了个朱砂印,对衆人道:"让天下人记住,这是太平公主给他们的礼物。愿我大唐文脉永传,人才辈出。"
开春时,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在长安落成。
开馆那日,武媚娘抱着太平亲自剪彩。
看着寒门学子如饥似渴地翻阅书籍,她低头对女儿轻声道:"太平,这就是娘要给你的盛世——一个人人可读书,人人可上进的时代。"
李治站在她们身後,目光温柔如水。
他接过女儿,对妻子说:"待太平长大,这天下必是另一番光景。朕很期待看到她将要面对的世界。"
阳光透过图书馆的雕花木窗,照在一排排崭新的书架上。
武媚娘望着那些专注阅读的年轻面孔,仿佛看到了寒门星火正在燎原。
——
【小剧场:图书馆轶事】
(史馆修撰见闻)
今日公共图书馆开馆,发生了几件趣事。
皇後娘娘抱着太平公主巡视时,小公主突然指着《九章算术》咿呀叫唤。
娘娘会意,当即命人将算学书籍放在最显眼位置,还笑着说:"公主殿下指示,实用之学当为首要。"
(这麽小就显露天分,果然龙生龙,凤生凤。)
更妙的是二皇子,主动请缨要当"小馆长",每日下学就来整理书籍。
今日他发现有本书被翻破了页,立即拿出自己的月钱说要赔偿。
把管理员感动得热泪盈眶。
现在长安城都在传,说皇子公主与民同乐。
那些世家大族见状,也纷纷捐书示好——毕竟连皇家都如此重视文教,谁还敢说"礼不下庶人"?
最让人感慨的是,今日闭馆时,有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在馆外徘徊。
太子殿下看见後,亲自领他进去,还送了他一套文房四宝。
这一幕,恰被来微服私访的陛下娘娘看在眼里。
陛下什麽也没说,只是当晚就给图书馆增拨了五千两购书银。
这大唐,当真要变个模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