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
三月的长安城外,杨柳依依,春水初生。
武媚娘坚持要参加今年的亲耕礼,此时她已怀孕四月,小腹微微隆起,在繁复的皇後礼服下已能看出明显的弧度。
(内心OS:孕妇多活动有利于生産,这可是现代医学常识!再说这亲耕礼多麽重要,正好推广新农具。)
李治看着她执拗的眼神,无奈地摇头:"媚娘,你这身子。。。"
"臣妾心里有数。"她笑着打断,自己动手将礼服下摆挽起,利落地打了个结,"当年怀弘儿时,臣妾不也照样批阅奏章到临産?"
最终李治拗不过她,命人在御田边设了铺着软垫的坐榻,又让三个皇子紧紧跟随在母亲身侧。
御田里,十岁的李弘一本正经地扶着新式曲辕犁,小脸绷得紧紧。
六岁的李贤跟在後面,学着他见过的老农样子,有模有样地撒着种子。
而一岁多的李显则坐在特制的小木车里,由乳母推着在田埂上移动,咿咿呀呀地指挥着哥哥们。
武媚娘正要上前示范正确的握犁姿势,腹中突然一阵明显的胎动,让她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妹妹在踢腿呢!"李贤眼尖,扔下种子就跑过来,小手好奇地想摸母亲的肚子,"定是想出来玩!"
李治急忙扶住妻子,对着她隆起的腹部柔声笑道:"太平乖,再待些时日。等你出来,父皇带你看真正的春耕,比这御田大得多。"
(内心OS:这孩子还没出生就存在感十足,怕不是个活泼性子。)
籍田礼成,武媚娘在田埂的坐榻上召见各地农官。
春风拂过她略显苍白的面容,却吹不灭她眼中的神采。
当她翻开司农寺厚厚的春耕奏报时,眉头渐渐蹙起:"为何各地都在推广同一种稻米?江南与关中的水土岂能一概而论?"
老司农躬身道:"回娘娘,此乃太宗时定的规矩,为求统一。。。"
"此一时彼一时。"她指着远处起伏的山丘,"江南喜湿,关中耐旱,陇右宜麦,淮南适稻,岂能强求一律?"
随即下令重编《农事指南》,要求按地域特点分类指导。
(内心OS:因地制宜才是科学种植!这道理古人怎麽就不明白?)
这日她正口述新农书纲要,李显突然摇摇晃晃地抱来一捧泥土,小手上沾满了泥巴。乳母吓得要拦,武媚娘却笑着接过,还夸赞道:"持郎也知道泥土珍贵?"
李治下朝见状,索性脱了龙袍,带着三个儿子在紫宸殿後的空地开辟小园。
帝後带着皇子们亲手种下从西域传来的茄苗,武媚娘趁机讲解轮作原理:"同一块地年年种同种作物,就像人天天吃同样的饭菜。。。"
"会腻!"李贤抢答,手里还攥着几颗种子。
"不止,"李弘认真地补充,"地力会衰竭,産量会一年不如一年。"
(内心OS:很好,农业科普成功!这几个孩子一点就通。)
四月的雨水格外丰沛,新式筒车在关中平原大显身手。
武媚娘不顾七个月的身孕,执意要巡视渭水渠。
当她看到筒车自动引水灌田,老农跪地高呼"天後圣明"时,抚着孕肚轻声对李治说:
"待太平出生,该让她看看这丰收景象。让她知道,她的母亲为她打下的是怎样的江山。"
"何止太平,"李治指向在田埂学插秧的三个儿子,"朕的皇子皇女,都该知稼穑艰难。这才是治国之本。"
暮春时节,各地捷报频传。
新农书推广顺利,春苗长势喜人。
武媚娘在孕吐间隙批阅奏章时,总要让蹒跚学步的李显摸摸各地进献的新粮种。
"持郎记住,"她握着儿子的小手轻抚金黄的稻穗,"这不是普通的谷物,是大唐的根基,是天下人的希望。"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相拥的母子身上。
武媚娘望着殿外欣欣向荣的春色,忽然觉得这个在春天孕育的孩子,或许真能带来她所期盼的太平盛世。
——
【小剧场:御田插曲】
(司农寺记事)
今日亲耕礼上,三殿下竟摇摇晃晃走下田埂要去追蝴蝶。
眼看要摔进泥水,陛下一个箭步冲过去相救。
结果忙中出错,帝後二人双双坐在水田里,相视大笑。
(这画面要是让那些古板御史看见,怕是要写十本奏章谏言"天子威仪"了。)
最有趣的是二殿下,见父母浑身是泥,立即在田里打滚说要"同甘共苦"。
只有太子殿下保持风度,一边扶起父母,一边认真记录:"泥水深度三寸,适宜秧苗生长。父母情深,更宜家教。"
果然龙生九子,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