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发家致富科举路穿越种田纪事 > 第47章(第2页)

第47章(第2页)

虽然对于文章颇多肯定,却多在夸奖文采出众,并无实在意义。

而对于策论,考官评语却多数言之有物。

比如一篇策论讲至地震天灾,评语便是:“召灾有由,弭灾有术,此策言之甚悉。录之以为今日举国之助”。

或者一篇策论言及戍边御敌,评语便是:”筑城与屯田乃戍边第一事。是作远见卓识,言之凿凿,其策可行。昔人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子为其人也”

纵然有些策论评语简短,也多为“计虑深远,经画详明”或者“思虑周详,必可行于一方也”等等。

谢凡掩卷沉思,归纳总结起来:“由此可见,会试考官阅卷,似乎更重策论,言之有物,所言可行。”

又见会试策论题目,涉及人文地理,时事政治。有边患,有天灾,还有漕粮盐税。

谢凡不禁感叹:“策论题目多涉及国家大事,若是不能紧跟时事,便难以作答。从此之后,我须得日日细读朝廷邸报,更要对于朝野舆论心中有数。”

又想到此前乡试策论,自己言论对于朝廷国策多有指摘,实在容易惹祸上身。

谢凡又暗暗提醒自己:“会试上写策论,必须得仔细思量思量。既要说出东西,又不能贬低朝廷。”

末了,想到自己乡试便是最后一名。由于分卷录取,自己这个吊车尾的小小举人,到了会试还是要和优秀的南方举子竞争名额。

“哎”,谢凡深深叹了口气。

注释:

1。南北榜案故事参考《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南北中卷则是历史上明代宣宗朱瞻基统治下,宣德年间出现。本文架空为朱标提出。

2。文中列出考官评语,为笔者参考明清会试录杜撰。

第62章乡试解元

一行人在南城小院里安顿下来,陆才明便又雇佣得一个尤姓厨子照料众人一日三餐。

尤厨子年约四旬,身材高大,生得一副大嗓门热心肠。自称曾在陕西行都司,威虏卫勾军,做的便是伙头军。因为威虏卫被朝廷废弃,方才来到北平城中讨生活,也无妻子儿女,辗转便做了厨子。

只可惜尤厨子虽然姓尤,做菜却不如其名。他做菜尤其少油,每日菜色皆是见不着什么油花。而且此时盐巴并不便宜,所以尤厨子总是舍不得随意“挥霍”调料。他所做吃食饭菜可谓是没滋没味。

张世贤和陆平友自小长在南方,口味本就与北方不同。两人在家更是历来是吃好喝好,对此颇不习惯。所以往往不爱吃尤厨子所做饭食。

只有谢凡因为前世观念,注重健康饮食,觉得饭菜少油少盐甚好。对于尤厨子所做饭菜倒是颇为习惯。

尤厨子难得遇到“知己”,于是对着谢凡这位年轻举人老爷格外照顾。每日来给谢凡送热水,送吃食都格外热情。

一来二去,也和福顺、顾三郎相熟起来。后来又得知顾三郎也是军户出身,更是越亲近。三人每日里聚在一处,听尤厨子讲述军中往事。

陆家父子与张世贤也不曾闲着。自从来到京城便开始四处走动应酬。早出晚归,今日见个山西商人,明日会个徽州商人。毛料生意,木材生意,连连谈了一笔又一笔生意。

只是可怜谢凡一人,头上悬着“会试”这柄利刃,他不得不在家苦读。其实他自觉会试前景一片漆黑,心中已经有些懈怠了。但是千里迢迢,来都来了,总不能白来一趟。也只好勉力在屋里温书。

因为天气寒冷,取暖主要靠烧炕。谢凡几乎都在炕上读书。一连炕上盘腿看了好几日文章之后,谢凡实在觉得眼花腿疼。下定决心出门走动,活动筋骨。

可是谢凡在北京城里并无熟识之人,外面又天寒地冻。总不能在大街上闲逛。

谢凡左思右想,忽然想起金陵会馆里还有位同乡举人,是在鹿鸣宴上见过的。虽然他神色冷淡,似乎并不好相与。但是临近会试,应当会有更多外地举子来京等待春闱。

便招呼顾三郎与福顺一同去金陵会馆走一遭,撞撞运气。可是福顺嫌弃天气寒冷,又正和尤厨子聊到兴头儿上,不愿出门。谢凡也不勉强,只留福顺看家,带着顾三郎出门去了。

主仆两人来到金陵会馆,果然又来了几位赶考的应天府举人。谢凡连忙上前作揖见礼,与一众同乡举人一一寒暄认识。

此时除去两京国子监、各地府学县学,更多有民间书院学堂。读书人多因着同窗、同学而结识。

可时至今日,谢凡已经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举人,却甚少和其他读书人交际往来。

其中大半原因是谢凡自认三观与主流不合。言行举止中,他总觉得有种种无形障碍,横亘在自己与周围众人之间。而时下种种休闲娱乐,谢凡也不甚感冒。所以除了家人亲戚,谢凡甚少与外人交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