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发家致富养夫郎科举 > 第49章(第2页)

第49章(第2页)

至于逸闻八卦,最叫谢凡印象深刻的便是:

如今这位年轻皇上每日里宵衣旰食,却不入后宫,不近女色。虽有一众皇后妃嫔,却膝下无子。身为天子,居然不为皇家开枝散叶。使得储君之位空悬,以至于国本不稳。

甚至有过分的言官御史开始劝谏皇上,不如早日过继近枝宗室子嗣。自然又惹得年轻天子龙颜大怒一番。

谢凡听了只觉得这些个言官御史多半是在故意气人。当今皇帝年纪轻轻,就开始劝他过继别人家的儿子来做太子。

他心想:“这不是把皇上身为男人的尊严,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吗?偏偏还是以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让皇上无法作。太损了,实在是太损了。”

其余流言蜚语便越离谱起来。

坊间甚至风传天子之所以年纪轻轻,却不近女色。皆是因为当今皇上做太子时便纵欲过度,身体空虚。此时皇上可谓有心无力,辜负后宫三千佳丽,导致子嗣艰难。

另有种种离奇传闻,遍及朝中高官重臣、内宫太监、皇亲国戚,几乎无人幸免。更是多集中在下三路,直击人性弱点,抓住百姓眼球,喜闻乐见。

从年过七旬的老国公新娶了十七岁小妾,一夜七次,只可惜好景不长,次日便中风,再也起不来床;

到司礼监掌印公公虽然人称“内相”位高权重,却依然低声下气,去求当年给自己净身的小刀张,花了重金才赎回了早年落下的“小宝贝儿”;

再到新科举人饮酒狎妓,冷落了妻子,导致妻子与邻居少年偷情,结果举人欣赏少年才学,大方原谅了妻子,还和少年结为兄弟。

总之越是离奇下流的传闻,越是有鼻子有眼睛,生动详实,细节丰富。仿佛为众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有种种点评打趣,虽十分刻薄,又百分贴切。

谢凡听了不禁为之一乐:“这些个监生作为吃瓜群众,实在是太损了。既闲得没事干,又有文化,嘴巴还损。相比二十一世纪的某博热评,热心网友,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国子监生员被叫做监生,其来源有四种:

一是会试落榜举人入监,称为“举监”;

二是地方官员推荐入监,称为“贡监”;

三是家中父兄有功于朝廷,受皇上恩赏入监,称为“荫监”;

四是以纳马、纳粟、纳银等方式买到监生资格,称为“例监”。

洪武年间,百废待兴,人才奇缺。所以当时国子监生员多可直接选拔为官。一时间人人称羡,做监生可谓是前途光明。

然而时移事易,朝廷取士渐渐以科举为主,甚至有人提出“非科举毋得与官”。近些年朝中位极人臣者,更多为一甲二甲进士出身。

吏部选官名额本就不多,监生为官的渐渐减少,甚至有十余年不得官的监生。做国子监监生便不再炙手可热。

贡监与荫监本来名额就少。而获得举人功名本就可以候补选官,何须多此一举。所以举监人数也日渐减少。

可是监生到底有几分社会地位,还是有些平民富户愿意捐个监生身份。万一能选官做官自然是上上。若是选官不成,有个监生身份,应酬做事也是方便体面。

所以只有例监,既可以为朝廷创收,民间也有需求,人数逆市上涨,越来越多。国子监也日渐松弛惫懒,课业稀松。这些例监监生们家境富裕,不事生产,往往无所事事,便爱议论些国家大事。

听监生们闲聊,既能知晓国家大事,还能听些坊间趣闻。旁听众位监生谈天说地。他虽不爱开口表意见,但是听了往往暗暗在心中狂笑。

王举人在北京国子监的熟人便是一个名叫唐秋芳的年轻“例监”监生。

唐家五代单传,千顷地,一棵苗。父母爱若珍宝,怕养不活他,便给唐监生娶了个女孩儿名,图个好养活。也许是女孩儿名保佑,万幸小秋芳顺利长成了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

唐秋芳虽个子不高,却有个大脑袋。一张国字脸,大腮帮子凸凸的。偏偏际线远远后退,额头高高隆起。一见唐监生,旁的都不显眼,便只觉得好大一个头。又有人背地里叫他唐大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