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半阙相思下一句 > 第33章 召见(第1页)

第33章 召见(第1页)

沈文渊浑身一颤,终于不敢再耍花样,颤声道:“在……在城西‘慈幼局’……后院的……那棵老槐树底下……埋着……”

慈幼局?收养孤儿弃婴的官办机构?他竟然把如此重要的东西藏在那里!

荣安和李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愕与凝重。

这个沈文渊,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狡猾和难以捉摸。他就像一只受了惊的狐狸,不断地抛出假窝,试图引开猎人的注意。

幸好现得早,没有在胡永年那条线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因此陷入不必要的冲突。

但这也给他们敲响了警钟,沈文渊的招供,未必完全可信。即便是这“慈幼局”的线索,也必须立刻核实,但同时要做好这可能又是另一个陷阱的准备。

“立刻派人,秘密监控慈幼局,尤其是那棵老槐树周围!没有我的命令,不许轻举妄动!”

李畴迅下令,眼神锐利如刀地刮过沈文渊:“你最好祈祷这次说的是真话。否则……”

后面的话没说,但那冰冷的杀意已经让沈文渊如坠冰窟。

荣安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追查真账本的过程,简直如同在迷宫中与一个高明的幻术师斗智,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歧途。她必须更加谨慎,更加细致,才能在这真真假假的迷局中,找到那条唯一正确的路。

沈文渊再次提供的“慈幼局”线索,如同一根重新抛出的、不知真假的救命稻草。李畴虽然立刻部署了监控,但鉴于前车之鉴,他并未完全采信,反而更加确定,必须从其他方向验证沈文渊供词的真伪,并深挖其背后的保护网和利益链条。

荣安接到的,便是这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抛开沈文渊的口供,独立追溯他与外界的隐秘联系,找出可能存在的同谋或指使者。

这一次,荣安摒弃了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将沈文渊重新还原为那个拥有强算学能力、科举落第、隐匿身份为朱勔服务的“郝账房”。她不再仅仅盯着朱勔案的卷宗,而是将调查范围无限扩大,如同一个最耐心的考古学家,开始清理覆盖在真相之上的所有浮土。

第一步,重构沈文渊的社会关系网。

她调阅了沈文渊原籍苏州府的所有相关档案,尤其是其求学经历。重点排查了他在府学、县学乃至早期私塾中的同窗名录。这是一项极其繁琐的工作,名单冗长,且年代久远,许多人早已湮没于尘世。

荣安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和交叉比对能力,将这份长长的同窗名录,与目前汴京各级官员,尤其是与钱粮、审计、商贸相关的部门的名单进行逐一筛查、比对。

一天一夜的不眠不休,眼睛因过度专注而布满血丝,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这条线索时,一个名字如同黑夜中的萤火,骤然跃入她的眼帘。

张德明!

现任户部度支司主事正六品,主管国家财政支出审核,位置关键,档案清晰记载,赵德明与沈文渊,不仅是苏州同乡,更是同年入的府学,同窗三载!

一个是科举顺畅、步步高升的户部实权官员,一个是屡试不第、沦为大贪官账房的落寞书生。

这两人之间,是否会因为同窗之谊,而产生某种不为人知的交集?

第二步,深挖张德明与朱勔势力的潜在关联。

荣安立刻调阅了所有经张德明之手审核的、与东南地区尤其是朱勔势力范围相关的财政支出项目。她运用了从沈文渊那里学到的、对数字和账目逻辑的敏锐洞察力,逐项分析。

起初,账目做得天衣无缝,各项支出理由充分,手续齐全,符合规章。张德明似乎是个谨慎本分的官员。

但荣安没有放弃。她将不同年份、不同项目,但都经由张德明审核的账目放在一起,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她特别注意那些金额巨大、审批流程异常顺利、或者支出项目描述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

终于,一个细微的异常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

那是在方腊起义被镇压后,朝廷下拨的一笔用于“东南灾后重建与民生安抚”的专项巨款。这笔款项的分配和使用,由户部度支司负责审核。在张德明审核通过的、拨给睦州的一笔子款项中,其最终流向的几个接收商号,名称极其陌生,且注册时间都在款项下达前后。

荣安记住了这几个商号的名字,立刻通过皇城司的渠道进行反向核查。结果令人心惊!这几个所谓的“接收赈灾款项”的商号,其背后隐约浮现的影子,竟然与之前调查朱勔时,现的那些用于转移资产、充当白手套的空壳商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有一个商号的注册地址,与朱家某个外围管事的别院地址重合。

这意味着,本该用于安抚灾民、重建家园的朝廷赈灾款,极有可能通过赵德明之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洗白操作,最终又流回了朱勔相关的势力口袋中,或者被他们侵吞!

张德明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绝非仅仅是“审核不严”。他很可能是有意为之,利用职权,为朱勔势力侵吞国库款项打开了方便之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三步,寻找沈文渊与赵德明的直接联系证据。

光是间接关联还不够,需要更直接的证据。荣安开始排查沈文渊化名“郝先生”期间,在汴京的所有可能活动轨迹和通信记录。这是一个更加艰难的过程,沈文渊极其谨慎,几乎不留痕迹。

然而,百密一疏。荣安在反复核对沈文渊被捕前一段时间,其租住小屋附近一个公共信柜,这是一种代收、代寄信件的民间服务,存取记录时,现了一个使用化名、但笔迹与沈文渊高度相似的存信记录,收信地址,赫然是户部度支司衙署附近的一个私人信箱。

而那个私人信箱的租用者,经过秘密查证,正是张德明的一个远房表亲!

一条隐秘的通信渠道被现了!

虽然信件内容已不可考,但这足以证明,沈文渊与户部主事张德明之间,存在着秘密联系!

第四步,扩大战果,勾勒利益网络。

抓住了张德明这个线头,荣安顺藤摸瓜,利用皇城司的权限和数据分析,开始梳理与赵德明过往甚密、或有利益往来的官员网络。

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这张网络如同盘根错节的巨树,以张德明为节点之一,向上牵扯到了户部更高层的官员,向外延伸至工部涉及工程款虚报、漕运司涉及漕粮损耗与补贴、甚至牵扯到了御史台内部个别负责监察钱粮的官员!

这些官员,有的可能是被朱勔的金钱腐蚀,有的可能是被抓住了把柄被迫就范,有的或许本就是同一利益集团成员。他们利用各自的职权,在审批、拨款、监察等环节相互配合、彼此掩护,形成了一个极其隐秘而坚固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蚕食着大宋的国帑民财!

朱勔倒台,并未让这个网络彻底瓦解,他们迅切断了与朱勔明面的联系,隐匿得更深,甚至可能已经开始寻找新的“财源”或“保护伞”。

沈文渊作为曾经的“核心操作者”之一,知晓太多内幕,他的落网,无疑让这张网络上的许多人寝食难安。这也解释了为何幕后黑手要不惜一切代价灭口,以及沈文渊为何要抛出烟雾弹,他不仅是在自保,很可能也是在保护这张网络上某些他不得不保护的人,或者,他手中还握有与这张网络相关的、足以要挟更多人的把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