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安刻意压制着清晰可闻的心跳。
她低垂着头,姿态恭顺,但全身的感官都提升到了极致,如同最灵敏的雷达,捕捉着蔡京每一丝细微的反应。
他呼吸频率的微弱变化,他手指在玉镇纸上无意识摩挲力道的轻重,甚至是他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时,那几乎难以感知的温度差异。
蔡京没有立刻作,也没有表示相信。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压力测试。他在观察,在衡量,在判断这番话里究竟有几分真,几分假,以及……抛出这番话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目的。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温和,却带着一种冰冷的穿透力,仿佛能直接钻入人的脑髓:“探子营的密令?童贯……倒是心急。他让你截留线索,所为何来?”
他没有质疑密令的真假,而是直接问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表明他至少部分接受了这个前提,但需要更合理的动机来支撑。
荣安心念电转,知道不能简单回答“为了私吞宝藏”,那太直白,不符合童贯或者说她需要塑造的童贯老辣的形象。她需要引导蔡京自己“推导”出这个结论。
她抬起头,脸上适当地露出一丝“困惑”和“不确定”,语气带着斟酌:“密令中并未明言,只说是‘关乎北伐大计,需谨慎处置,不得外泄’。”
“北伐大计”!
这四个字,是她精心选择的“钩子”!
东国历史上,童贯一直力主对辽、金用兵,以此巩固军权,提升政治地位。而北伐,需要海量的军费!
将“宝藏”与“北伐”联系起来,既能解释童贯为何要私下行动,避免被文官集团掣肘,或防止蔡京插手,又能触动蔡京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军权与财权的争夺!
果然,蔡京的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厉色!
虽然瞬间消失,但荣安捕捉到了!
他放在书案上的手指,微微蜷缩了一下。
“北伐大计?”
蔡京轻轻重复了一遍,语气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嘲讽:“他倒是会找借口。那你可知,方腊那笔所谓的‘资财’,与北伐有何干系?”
荣安知道,这是在试探她是否知道更多内情,或者童贯是否向她透露了更多信息。她不能显得知道太多,否则会引起怀疑;但也不能一无所知,那会显得价值太低。
她再次垂下眼睑,做出努力回忆的样子,语放缓,带着不确定性:“女儿……不敢妄加揣测上官之意。只是……只是在帮源洞时,曾隐约听溃散的贼兵提及,方腊似乎与北边……有些不清不楚的银钱往来,数额巨大。或许……童枢密是想借此追查,断了北边的财路,或者……充实军资?”
她再次运用了“模糊”和“引导”的技巧。将“宝藏”与“北边”可以指辽金,也可暗指与北方有勾结的宋朝内部人员联系起来,暗示这笔钱可能来源复杂,用途敏感。这既解释了童贯为何要秘密行动,又给蔡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和怀疑空间,童贯是真的为了北伐,还是想借此机会,掌控一笔不受监督的巨额财富,甚至……与“北边”有什么私下交易?
蔡京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向后靠了靠,这个细微的动作通常意味着他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信息整合。
荣安知道,自己的话正在起作用。
“溃散的贼兵?”
蔡京捕捉到了这个细节,语气带着审视:“如此重要的信息,你当时为何不报?”
来了!预料之中的质疑!
荣安早已准备好应对。
她的脸上瞬间涌起恰到好处的“委屈”和“惶恐”,声音也带上了一丝急切。
“父亲明鉴!当时战局混乱,那些贼兵言语含糊,东拉西扯,真伪难辨!女儿人微言轻,若仅凭几句溃兵醉话就上报,只怕非但无人采信,反会落个‘妖言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况且……密令在先,女儿……女儿实在不知该如何处置,只能暂且记下,不敢轻举妄动!”
她巧妙地将“隐瞒”转化为“谨慎”和“遵守密令”,并将责任部分推给了“战局混乱”和“人微言轻”,同时再次强调了“密令”的约束力,塑造了一个在两大势力夹缝中左右为难、小心翼翼的形象。
蔡京沉默着,目光如同探照灯般在荣安脸上来回扫视。他在评估她表情的真伪,话语中的逻辑漏洞。
荣安强迫自己维持着那种混合着惶恐、委屈和一丝忠诚的复杂表情,甚至让眼眶微微泛红,显得真实而脆弱。
突然,蔡京话锋一转,问了一个看似无关的问题:“你回京后,童贯的人,可曾再联系过你?”
荣安心头一凛,知道这是关键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