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细雨微风里 > 第73章 沉疴犹锁登云志荧海徒寻故影遥(第1页)

第73章 沉疴犹锁登云志荧海徒寻故影遥(第1页)

六月初的清晨,阳光已经有了灼人的热度,水泥地面的操场蒸腾起一丝暑气。空气里弥漫着粉笔灰、汗水以及一种名为“高考倒计时”的紧张颗粒。

陈武桢站在密集的人群中,微微有些恍惚。那场高考体检的阴影像附骨之疽,尚未从他紧绷的神经中完全剥离——冰冷的器械、穿着白大褂医生公事公办的神情、纸页上记录的数据,每一项都无声地敲打着他对健康的隐忧与对未知结果的畏惧。那份沉重,并未因“儿童节”的名头减轻半分。对于这所复读学校的每一个人来说,六月一日只有一个含义——高考冲刺总动员的号角。

今天是年级高考宣誓的日子,也是最后一次在操场上的集体仪式。校长冗长的讲话夹杂着鼓舞、鞭策和些微空洞的许诺,通过失真的大喇叭扩散开来,嗡嗡地冲击着耳膜。陈武桢的心思却飘向了更远处。直到那个熟悉的身影走上主席台。

老杨,陈武桢的语文老师,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负责人,也是省内颇有名气的高考作文阅卷专家。他身材略显清瘦,但站在台前,自有一股穿透性的力量。陈武桢对老杨始终怀有近乎崇拜的敬佩,不仅因其学识,更因他那颗总能融入文本、被文字深深震颤的心。课堂上,老杨朗读《背影》、《项脊轩志》,喉头哽咽、眼圈泛红的场景,令陈武桢深信文字灵魂的存在。

老杨接过话筒,并未立刻带领宣誓。他清了清嗓子,目光如炬地扫过台下近千名学子,话语直指核心——高考作文。

“同学们,最后的冲刺时刻了,作文是半壁江山,有些细节,我最后再强调一遍!”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尤其是流行文化元素的引用!我们阅卷组,批阅的是思想深度、文化底蕴!如果在作文里,出现‘周杰伦’这三个字……”他特意顿了顿,一字一顿,力道千钧,“那你的作文分数,至少,记住,是至少!要少拿三到五分!老师们见到这个名字,下意识就会觉得浅薄、轻飘!这是经验,是教训!”

老杨在台上激越陈词,试图筑起一道审美的堤坝。然而,青春的叛逆和对流行偶像自内心的喜爱,岂是一场激昂的演说能轻易抹去的?台下,清晰地传来几声不大不小的嗤笑和不以为然的轻哼,来自某些自诩时尚、深信周董魅力足以跨越代沟的学生。陈武桢却默默攥紧了手心。他清晰地记得,刚踏入这所复读学校的第一堂大会上,老杨就旗帜鲜明地呼吁:“听歌,别听周杰伦!”他甚至当场在大会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蔡琴《读你》的歌词,将那份古典的温柔、含蓄的深情捧到他们面前,作为他心目中“高级审美”的范本。老杨是阅卷的权威,他的警告,陈武桢奉若圭臬,深信不疑。

“时间……”陈武桢心中一声沉重的叹息,像投入深潭的石子,漾开的只有无声的涟漪。时间快得让人心惊。复读的日子,充斥着讲义、试卷和深夜台灯下的疲惫,竟也如同手中紧握的沙,转眼就到了必须摊开接受检验的时刻。巨大的恍惚感攫住了他。机械般跟着老杨洪亮的声音喊出那些豪情万丈的誓词:“……志在必得,金榜题名!”口号在操场上空回荡,带着一种集体的盲从和不甘。他的心,却在喧嚣的口号里一点点下沉。

大会散了,人潮退去,各自涌回如同蜂巢般密集的教室。人群散开的瞬间,嘈杂褪去,陈武桢心底那层虚浮的支撑骤然坍塌,一种蚀骨的心慌如冰凉的潮水没顶而来。一年苦读,二次高考,成败在此一举。他能行吗?体检的阴影、对成绩的渴望与恐惧、时间的重压,拧成一根越收越紧的绳索。

午后身影与尘封的旧影

午后的校园暂时安静下来。陈武桢从简陋的宿舍赶去教室复习,脚步沉重。夏日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教学楼门口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门口,几个女生正围在一起,笑语晏晏,似乎在热烈讨论着什么。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陈武桢几乎是本能地加快了一点脚步,想要悄然穿过。就在擦肩而过的刹那,他眼角的余光似乎捕捉到一个无比熟悉的轮廓——高挑的身姿、马尾辫轻轻晃动的弧度,甚至是那微微侧头倾听时的侧脸曲线……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柳晴雯”三个字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脏。

他不由自主地放缓脚步,甚至微微侧过头,仔细地望向那个身影。太像了!轮廓、仪态、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是柳晴雯!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思念如开春的冰河,裹挟着四年前点点滴滴的画面汹涌而至——课堂上的对视、课间走廊的偶遇、少年时代懵懂而炽热的心绪……尘封已久的情感瞬间复苏,带着陈旧的微光刺痛了他的神经。

心跳骤然加,一股强烈的冲动几乎要将他推向她。但下一秒,更沉重的力量狠狠将他钉在原地。勇气如同烈日下的露珠,瞬间蒸殆尽。四年!整整四年杳无音讯。如今的自己是什么?一个复读了两年,即将二十岁,前途未卜,甚至身揣着体检阴影和那个名为“乙肝”病毒(家徒四壁与体检带来的自卑,使“身染病毒”很可能指向乙肝)的自卑烙印的穷学生。家徒四壁的现实与身体的隐患,是深植于骨子里的羞惭之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无奈地、几乎是仓惶地转过身,快步走开,仿佛身后有猛兽追赶。连确认的勇气都没有。“去找她?用什么身份?拿什么去见她?”内心有个声音在尖锐地质问。“只有高考成绩,一张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只有这个能洗刷复读的痕迹,能给他一点卑微的底气!可现在……空空如也。”他狠狠掐灭了心中刚刚燃起的火焰,把那个身影连同汹涌的思念,再次封存回记忆最深处。那回身一瞥,几乎耗尽了他在这个午后积累的所有气力。

高考来临:一个人的征途与终结的旋律

日子终于滑向那个万众瞩目的日子——高考。

没有父母全程陪考的阵仗,没有家人开着小车在校门口焦虑张望。陈武桢孑然一身,像一个真正习惯了孤独的战士,独自走进肃静的考场。曾并肩作战的伙伴杨慕山和张福镛,被命运之手拨弄,分到了县城另一所学校的考场。偌大的陌生校园里,他成了真正的“异客”。

这场被无数人描绘为“改变命运”、“人生转折点”的重要战役,在陈武桢的心里,反而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平淡。经历了第一次的紧张与失败,经历了漫长复读的淬炼,恐惧和期待似乎都已麻木。答题,不过是两年积累在笔端的释放过程。时间在沙沙的书写声中流逝,每一场考试的结束铃响,都像是叩击在心上沉闷的回响。

最后一场理综考试结束的铃声终于划破了压抑的空气。陈武桢跟着人流走出沉闷的考场教室,夏日午后的热风裹挟着解脱的喧哗扑面而来。县实验中学的广播应景地响了起来。

他站在教学楼下拥挤的人群中,下意识地环顾四周。这座校园曾经是他中考时奋力想要挤进来的学府,红砖的教学楼,有些破旧的操场,此刻看来竟显得如此普通和平淡。只有校门内广场中央那株苍劲的老松树,在夕阳余晖中沉默伫立,粗壮的枝干盘虬卧龙,深沉的墨绿色泽透出厚重的历史感与越时间的沧桑。它静默地见证了太多像他一样匆匆过客的迷茫、挣扎与最终的离去,仿佛这百年光阴中的浮沉,已让它参透了无言的真谛。

就在他望着松树愣的片刻,广播里的音乐前奏悄然切换。当吴奇隆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出《祝你一路顺风》的第一句“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陈武桢的心像被猛地揪紧,狠狠地酸了一下。太精准了!这歌的每一个字、每一段旋律都像是为这个场景量身定做的背景音乐——“当你背上行囊卸下那份荣耀我只能让眼泪留在心底面带着微微笑用力的挥挥手祝你一路顺风…”离别的怅惘、前路的未知、结束的落寞以及对同窗四散天涯的感伤,瞬间凝成无形的浪头,拍打得他眼眶热。这旋律,不仅是为同窗而奏,更是为他这充满磕绊的中学时光奏响了终曲。

归途踟蹰:暮色中的旧影与新愁

走出实验中学的校门,人群立刻分流。有人奔向等待的父母,有人呼朋引伴准备聚餐释放。陈武桢拒绝了门口招揽的三轮车夫,选择独自步行返回县一中复读的学校。两所学校距离不远,一条承载了无数学子脚印、在岁月里磨得愈暗淡的县城老路连接着它们。

脚步沉重地踏在陈旧的柏油路上,路旁低矮的旧式瓦房、杂货铺门口摇着蒲扇的老人、空气中淡淡的尘土和炊烟混合的气味,共同勾勒出他再熟悉不过的县城景象。oo年的高考,就这样结束了。

无论结果好坏,他的人生已无可挽回地被刻上了二十岁的印记。两次中考,两次高考!为此他整整比同龄人晚了两年。两年!在闭塞的故乡农村,一个二十岁的后生,是完全有资格、甚至被期望完成定亲、操办婚事的年龄。沉重的对比压得他喘不过气。“柳晴雯……”这个名字再一次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来。是的,他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心底也早早地住进了一个人。可是,他有什么?一间漏风的破屋,满墙的奖状是曾经唯一鲜亮的点缀,如今也黯淡蒙尘。身体的“小毛病”(那乙肝带来的羞耻和担忧)更是沉甸甸的负担。所有这些,拧成了一股强大的自卑涡流,将他牢牢吸住,动弹不得。唯一剩下的期盼,唯一能击碎这自卑、给他一线抬头挺胸希望的,只有那悬而未决的高考成绩。他几乎是在内心深处,以近乎卑微的虔诚向上天祈祷——让这次高考的分数高一些,再高一些吧!高到足以让他扬眉吐气,高到足以成为他唯一能拿得出手、走向她的“聘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