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穿越成6岁小孩 > 第30章 编纂小药册(第1页)

第30章 编纂小药册(第1页)

编纂“小药册”的计划如同在伊拉心中点燃了一簇小火苗,持续而稳定地燃烧着。她不再仅仅满足于被动地学习和应对,而是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搜集、验证、整理知识。

白天,她去卫生所给李大夫帮忙时,目光变得更加敏锐,问题也更具针对性。

“李伯伯,小孩子夜里咳嗽,没有痰音,就是干咳,用哪个方子更好?川贝母粉冲水真的有用吗?咱这山里好像没有川贝母吧?”她一边帮着碾药,一边状似无意地提问。

李大夫正在给一个咳嗽的孩子诊脉,闻言顺口答道:“干咳多是肺燥或阴虚,川贝润肺止咳是好,但确实难得。咱可以用款冬花或者蜂蜜代替,效果慢点,但也稳妥。关键是辨清楚寒热,别用反了。”

“那怎么辨寒热呢?”伊拉立刻追问,手上碾药的动作不停。

“看舌苔啊,看痰的颜色,怕不怕冷,脉象是浮是沉……”李大夫耐心解释,并未察觉伊拉的“别有用心”。

伊拉默默记下,晚上回家就在本子上写下:“咳嗽:寒咳(白痰怕冷)-紫苏姜枣汤;热咳(黄痰咽痛)-金银花枇杷叶水;干咳(无痰)-款冬花蜂蜜水或梨子炖冰糖。”

她不仅记录方子,还会在旁边画上简易的草药图案,标注上采摘季节和注意事项,比如“款冬花,早春采花苞,阴干”、“枇杷叶,背面绒毛需刷净”等等。

遇到不确定或者李大夫也没细说的,她就跑去问奶奶或者村里其他老人。

“奶奶,咱们这儿,谁家孩子肚子有虫,都吃啥土法子啊?”

“王婶,您上次说那个止鼻血的野菜叫啥来着?长啥样?”

“刘大爷,摔着了淤血青紫,除了用酒揉,还有别的法子不?”

老人们大多乐于分享这些口口相传的经验,虽然有些未必完全科学,但伊拉会仔细甄别,结合系统知识进行判断,只选取那些相对安全有效的记录下来。

【系统性收集、筛选、验证民间医药经验,知识库广度与深度同步提升。奖励积分+点。】

【宿主当前积分:点。】

她的行为在大人看来,就是这孩子学医学魔怔了,见人就问药方子。大家伙儿觉得有趣,也更印证了她“小神医”的名头,都愿意跟她说道几句。

晚上扫盲班下课,她也不再急着回家,有时会拉着张老师问一些报纸上看到的、与健康相关的词语或报道,比如“预防为主”、“爱国卫生运动”、“寄生虫病”等等,试图将现代卫生观念融入她的“小药册”。

张老师只当这孩子求知欲强,也乐于多讲一些。

伊拉的小本子越来越厚,内容也从简单的方子,逐渐扩展到一些预防保健的小知识,比如“喝生水容易拉肚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冬天屋里要常通风”等等。她尽量用最浅显直白的话来写,确保识字不多的人也能看懂。

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大量的查阅、核对、归纳和简化。伊拉的大脑如同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中心,不断接收、加工、输出着信息。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松动了一丝的能量阻滞,让这个过程变得比以往稍微轻松了一点,思维更加连贯。

【持续进行高密度信息整合与创造性编撰工作,有效锻炼逻辑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能量阻滞持续松动(累计松动)。奖励积分+点。】

【宿主当前积分:点。】

积分稳步向着ooo点大关迈进,而伊拉的“小药册”初稿也渐渐成型。

这天,伊拉觉得内容差不多了,决定开始进行最后的誊抄和整理,做成一本真正像样的小册子。她找王秀娟要了几张大的、相对厚实的牛皮纸(是以前包东西剩下的),对折后打算用针线缝成一个小本子。

她正趴在炕上,小心翼翼地用铅笔打格划线,准备誊写,李大夫突然来了家里,说是来送点晒干的柴胡。

一进门,李大夫就看到了炕桌上摊开的伊拉那些写写画画的手稿和正在制作的牛皮纸本子。

“拉拉,这又是鼓捣啥呢?”李大夫笑着走过去,随手拿起几张手稿看了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