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我对她有防备,她长得跟西边庙里菩萨身边的童女一样,童叟无欺的,谁能想得到一钗子这麽利索?”
“那你如今怎地又对江宁公主的事情如此上心了?”
“我只是心疼她这麽小的年纪……”
陈良玉低着头嗫嚅,轻叹,似乎还没意识到如今是何年月,故此也没掐算,江宁公主如今已是二八年华了。
“惠贤皇後是个可怜人,受娘娘临终托付,既然应承了,就得做到,我不想让逝去的人不得安心。”
荀府的马车也在门口停着,轿帘掀开,一少女正在里头端坐着。
端庄娴雅,婉丽有仪。
“良玉,你来与我同乘。”
荀淑衡连声音都是柔静且婉约的。
她也是跟着荀相夫人去为老王妃贺寿的,两家府邸大门相对,都是走同一条路,脚程也差不离,乘坐谁家的车马都不关紧要。
陈良玉跟母亲与严姩说了一声,钻上了荀府的马车,“阿衡。”
荀淑衡与荀相夫人分车而行,她独自坐在舆中软榻上,铺着虎皮,面前摆着几盘考究的点心,燃着香炉,将衣袖缓缓拂过炉烟,熏上清雅香气。
车身动了,她便招手叫陈良玉坐近些。
然後就见她神神秘秘掀开一角,轻轻往下一按,从兽皮下暗藏的阁子里拿出一本书。
陈良玉立时猜到了她藏的什麽,拿到手一看,果不其然,是《女论》。
“母亲说这是逆道t乱常,不叫我看,是我偷偷藏下的。”荀淑衡朝她眨眨眼,“良玉,你一定不觉得这是秽迹,对吧?”
她当然不觉得这是秽迹,她还知道这本书突然盛行是出自谁的手笔。
太皇寺除了供奉皇亲国戚的牌位,还担着授讲经义的职责,游历天下,传扬懿德。
寺中有特用存放经义典籍的书库,由于寺中僧衆走南闯北,书卷遗失丶破损都是常有的事,民间刻铺兴起之後,太皇寺中便仿照着置了刻坊。
这个刻坊可不是雕石木文玩的,是太皇寺专门用于刻印寺中经义典籍与经文的。
江宁公主为生母守孝,没有去惠贤皇後葬身的墓陵,而是选了太皇寺。
“这本书,很好。”陈良玉道。
“你也读过?”
“自然。”
这版与谢文珺给她瞧过一眼的那半册大有不同,那半册是书面语,与四书五经的文风一般,文辞简练深奥,却难读。
市面上风行一时的这版《女论》,却是译成了口语,与民间说书的话本子相似,不需要先生逐字讲解,只要是认得字,就能读懂。
这也是为何传播如此不费力的缘由之一,不少人将它当做读物来看。
东府外墙与内苑只隔了半堵墙,女眷聚在内苑妆阁之上。那妆阁建造得巧妙,从二楼朝南看,便能看到外院廊宇水榭,不少世家公子在水榭攀谈。
陈良玉推辞掉荀淑衡的侍女斟来的东府陈酿。
荀淑衡笑道:“饮一樽也不碍事的,这酒味道香醇回甘,是难得的佳品。亏得你是领兵的人,连口辣酒都喝不得,喝果子酒。”
“领兵的人怎就一定会喝酒,哪有人会在军中大肆饮酒的?”
陈良玉反唇打趣她,“都说荀家姑娘最是知节守礼,温良恭俭,是世家名门闺秀之典范,德有国母之风,行有林下之范。讲这话的人,定是没见着你举坛痛饮丶豪迈酣醉的模样,我可是见过的。”
她与荀淑衡结识便是荀淑衡在粤扬楼饮酒,醉红了脸,她路过时被她拽住,叫她吐了一身。
她不认得这女子是谁,对方却能叫出她的名字,直到那醉态女子被几个贴身丫头七手八脚架上荀府的马车,她才知道这便是庸都富有盛誉的荀家六小姐。
荀淑衡抱歉地看着她,羞得脸蛋霎时嫣红。
清风从那边袭来,世家公子们交谈的声音叫妆阁之上的人听了个一清二楚。
“女子要读书,要抛头露面,那成何体统?”
“叫女人读书,考取功名,那谁来生儿育女?无人延续子嗣,将来田谁种?仗谁打?税谁交?那些个宫殿庙宇谁建?老者当由谁所养?社稷当如何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