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藏剑摘星 > 褶皱(第1页)

褶皱(第1页)

褶皱

秋雨後,空气里浮着潮湿的桂花香。络娮把笔记本电脑塞进背包时,实验室的时钟刚指向下午五点。屏幕上还停留在“网球动作识别系统V2。0”的测试界面,绿色的识别框在退役选手的动作视频里灵活跳动,准确率稳定在92%——这是她和祈盛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

“真不一起走?”张琪抱着文件夹站在门口,目光往隔壁体育学院的方向瞟了瞟,“我刚看到祈学长往这边来了。”

络娮拉背包拉链的手顿了顿:“不了,他说要去看乐乐的训练,我自己回去就行。”

张琪笑了笑,没戳破:“那我先走了,下周的表演赛别迟到,听说邀请了省队的退役选手。”

表演赛是项目的重要测试环节,也是体育学院和计算机系合作的成果展示。络娮对此没什麽底气——系统对新手动作的识别准确率很高,但面对退役选手那些“非标准却有效”的个性化动作,还没经过实战检验。

背包带勒得肩膀有点酸,她走出计算机楼时,果然在路口看到了祈盛。他背着黑色运动包,正低头看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像是在回复消息。

“系统的‘动态容错’参数,我微调了下。”络娮走上前,打开手机调出参数截图,“刚才测试时,对左手持拍选手的识别还是有点延迟。”

祈盛擡起头,随即接过她的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放大截图,不经意碰到她的手背,像触到微凉的雨丝。“我看看。”他的声音比平时低些,手指点在屏幕角落,“这里的阈值可以再放宽2%,他们的腕部转动幅度普遍偏大。”

“你试过?”络娮有些意外。

“昨晚看了他们的比赛录像。”他把手机还回来,屏幕还停留在参数界面,“乐乐说正手击球总出界,可能是握拍角度出了问题,要不要一起去看看?正好试试系统对儿童动作的实时识别。”

络娮的心跳轻轻晃了晃。这是他第一次用“邀请”的语气,而非项目合作的口吻。她拉开背包拉链,把刚塞进去的电脑又拿出来:“正好带了设备。”

训练场的铁丝网外,乐乐正对着墙壁练习击球,粉色的运动服在灰扑扑的背景里格外显眼。她的动作比上周决赛时规范了些,只是击球点总偏早,球撞在墙上又弹回界外,小小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握拍太靠上了。”祈盛站在网外喊,声音穿过铁丝网,带着点被过滤後的闷响,“往下挪一厘米,试试。”

乐乐听话地调整握拍位置,再次击球时,球稳稳地落在了墙壁的红圈里。她兴奋地转过身,看到络娮手里的电脑,眼睛亮了起来:“姐姐,你的系统能认出我刚才的动作吗?”

“试试就知道了。”络娮打开软件,点击“实时识别”。绿色的识别框立刻框住乐乐的身影,随着她的挥拍动作流动,屏幕右侧跳出一串参数:“屈膝角度120度(优秀),转体幅度30度(良好),击球点高度1。2米(优秀)”。

“全是好成绩!”乐乐凑过来看屏幕,马尾辫扫过络娮的手背,“祈老师说,我要是能连续打十个好球,就教我那个‘偷懒的发球’。”

祈盛站在旁边,手里转着那支银灰色球拍,听到“偷懒的发球”时,耳尖微微发红。络娮的目光落在他转拍的手指上,忽然想起上周调试系统时,他说“切削发球的精髓不在力度,在手腕的‘寸劲’”,当时他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出参数,指甲修剪得干净利落,泛着健康的粉色。

“下周的表演赛,乐乐也会去看。”祈盛忽然开口,打断了她的走神,“她说想看看退役选手怎麽打球。”

络娮点头:“系统刚好需要测试对高水平动作的识别能力。”她顿了顿,调出一组数据,“但我有点担心,那些退役选手的动作里,有很多‘非标准’但有效的细节,比如手腕的非常规转动,系统可能会误判。”

“我找了些他们当年的比赛录像。”祈盛从运动包里拿出个U盘,“里面标了哪些是‘个人特色动作’,哪些是真正的失误,或许对你优化算法有帮助。”

U盘的外壳是磨砂银的,挂着个小小的网球挂件。

“谢谢。”络娮接过U盘时,指尖再次碰到他的手,这次两人都没像上次那样触电般缩回,只是静静地停了半秒,像两滴即将相融的水。

乐乐在场上喊“祈老师”,打断了这片刻的安静。祈盛应声走过去,手把手纠正她的转体动作,袖子滑到肘部,露出的小臂上,有块浅褐色的印记,是常年握球拍磨出的茧子,边缘已经泛白,像段褪色的记忆。

接下来的三天,实验室成了络娮的第二个宿舍。她把祈盛给的比赛录像逐帧拆解,在算法里加入“个性化动作库”,将退役选手的“非标准动作”标记为“可接受偏差”。深夜的实验室总只有她一个人,直到第三天凌晨,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来自祈盛:“还在忙?”

络娮看了眼时间,已经两点半。她回了个“嗯”,附带了张系统误判的截图——一位左手持拍的退役选手,用反手握拍打出了正手效果的击球,系统固执地判定为“错误动作”。

五分钟後,敲门声响起。络娮拉开门,看到祈盛站在走廊里,头发有些凌乱,手里提着个保温桶,像刚从训练场过来。

“给你的。”他把保温桶递过来,桶身还带着温热,“张琪说你三天没好好吃饭了。”

是海鲜粥,米粒熬得软烂,瑶柱的鲜香味混着姜丝的微辣,驱散了深夜的寒气。络娮舀了一勺,忽然想起上次在实验室分食的三明治,也是这样带着点笨拙的关切。

“那个左手持拍的选手,”祈盛站在屏幕前,指着那个反手握拍的动作,“他的肩关节受过伤,没办法做标准转体,所以用手腕代偿。”他伸出左手,模拟那个动作,“你看,他的手腕转动角度比标准值大了20度,但配合脚步调整,反而能打出刁钻的线路。”

络娮的勺子顿在嘴边。系统的传感器只捕捉到了“手腕过度转动”,却没识别到背後的“代偿机制”——这是数据之外的褶皱,藏着只有真正懂球的人才知道的故事。

“算法能加入‘运动损伤史’的标签吗?”她问,指尖在键盘上悬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