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这能行吗?”马子良站在窗户旁,不确定地问道。
李瑄合上房门,走到马子良旁边,“且先试一试吧。”
香满楼对面的茶楼上,夥计收下李瑄的赏银,面带喜色地匆匆下楼,绕过满堂喝茶听书的坐客,走到说书先生的身边,对那人低声耳语了几句。
说书那人点点头,持一木板往桌上一敲,“啪”一下,吸引了满场宾客的目光。
“哟,黄老板,今天说个啥故事啊?”座下一人捧场道。
“哈哈哈!大家莫急。”姓黄的那说书人不急不慢地捋了捋胡子,慢悠悠地开口,“俗话说人生得意处,莫过于他乡遇故知丶洞房花烛夜丶金榜题名时,今日咱们就来说说这金榜题名。”
“好!”底下衆人拍手喝彩,“今日正好春闱放榜,这话题应景!”
黄老板喝了一口茶,润润喉咙,开口道:“咱们这次科举,可是与以往大为不同。大夥都猜猜看,有何处不同啊?”
“这。。。。。。”底下坐客议论纷纷。
百姓们爱听说书,喜欢从每日的街谈巷议中找点乐子。而香满楼对面这间茶馆,有时讲些经传丶有时说些前朝旧事丶有时也对当下时事发表几句议论。庙堂之外的平民百姓,对金銮殿的事情对所知甚少,但对朝堂政事的好奇之心,似乎天生便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心中,所以香满楼对街这家茶馆,总是格外热闹。
寻常百姓去不起香满楼,在这茶馆中买一壶茶,便能坐下来听一天。百姓们的茶水钱不是茶楼的主要营生,五文钱一壶茶,就算大堂坐满了人,一日下来的盈收也不过尔尔。茶馆的生意,主要是靠楼上的雅间,以及对面香满楼客人的赏钱。香满楼有几个临街的雅间,不仅能居高临下地欣赏长安街的景色,还能听到茶馆的说书,满足了不愿与寻常百姓挤作一堂丶而又想在闲聚时听个乐呵的士族们的雅趣。因而有时,听过瘾了的少爷丶公子们,便会遣人给对面茶馆说书的打赏一二。此时,文棋所在的,正是临街的雅间。
朝廷之事,除了身居其中者,谁不是道听途说,老百姓们又怎麽会知道科举之事。
“黄老板,你就别卖关子了,给我们说说呗!”
“是啊,是啊。我们小老百姓的要是知道,还要到这来听你说吗?”
底下客人笑骂道。
黄老板笑道:“那我也就不卖关子了。咱们今年这春闱啊,有四奇。”
“四奇?哪四奇啊?”
“这第一奇嘛,就是考官之奇。”
“考官有什麽奇的?左右不过是翰林院的老学士们。”
“非也非也。”黄老板故作高深地摇摇头,一拍桌子,“咱们今年的主考官,可是当朝的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竟是由太子殿下担任主考官。”
“往年不都是孙大学士吗?”
“你还不知道啊?孙府年前就被查抄了,孙大学士的儿子下狱,孙大学士不久後也去世了。”
“啊这,没听说啊。犯的什麽事啊?”
“据说是勾结反叛势力,意图谋逆。”
“这可是大罪啊,怎麽只抓了他儿子一个?”
“据说是太子殿下念在孙大学士为朝廷鞠躬尽瘁半生,特意网开一面。”
黄老板满意地看着底下衆人被他的话吸引,说书就是得抓住底下客人的好奇。“这第二奇,就是出题之奇。”
“不瞒各位,以往的科举试题,都以诗赋为主,策论为辅,重点是对圣人言论的解读。而今年,太子殿下则将对策论的考核,列为重中之重,有意考察各位士子对时事的看法啊。”
“那这第三奇是啥?”
黄老板慢悠悠地站起来,眼神逐一扫过衆人,不出意外地看到衆人焦急的眼神,慢条斯理地开口,“这第三奇,就是今年的榜首,竟来自蜀中。”
“嘶!蜀地啊,没听说过当朝哪个状元是来自蜀中的呀。”
“是啊,蜀地穷乡僻壤,封闭得与世隔绝,竟藏有状元之才。”
“真是难得啊!”
“话说你今日不是去看榜了吗?没瞧见这个状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