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一时怔住,心下暗叹:陛下这般模样……公子果然眼光极好。
楚南乔轻合箱盖,指尖拂过光滑木质,眼中暖意流转,对侍立一旁的莫北道:“登记造册,好生收存。”
“属下遵旨。”莫北垂首恭谨应道,心底乐开了花。清晨在苏府时,他趁林南牵挂公子伤势的间隙,悄悄为苏闻贤请了脉。
指下脉象圆滑有力,原本盘踞体内的毒性竟已消散大半——若能与陛下再多几次阴阳调和,此毒彻底清除便指日可待。
只是这念头刚起,昨夜寝殿内隐约传来的动静便蓦地撞进脑海。
莫北顿时耳根发热,慌忙敛目收心,不敢再深想那帐幔後的春光。
晌午过後,御书房内,韩亦与柳易卿应召而至,商议新春庆典事宜。
韩亦躬身禀奏:“陛下,新春庆典依祖宗规制,当由六部尚书共拟方案。只是……”他略作迟疑,“刑部尚书一职空缺已久,此前皆由苏闻贤苏大人代行其事。此次陛下新登基,理法当从严。苏大人毕竟非正职尚书,若再循旧例,恐惹非议。故此次筹备,是否……暂不邀苏大人参与?”
楚南乔执笔的手微顿,擡眼看向韩亦,目光清冷:“苏卿熟悉部务,以往皆由其负责,为何此次例外?”
韩亦神态恭谨,言辞恳切:“陛下圣明。正因新朝伊始,万象更新,更应恪守祖制,以示规矩严谨。六部协同,当由正官主持。苏大人虽才德卓越,然名分未正,若次次破例,于陛下威严有损,亦使同僚心生疑虑。臣实为陛下声望着想。”
楚南乔端坐于御案之後,闻言执笔的手微微一顿。他正欲开口,不经意间擡手去取砚台,领口因动作稍稍松开了些许。
一直垂眸禀报的韩亦,恰在此时擡头欲观察圣意,目光锐利地捕捉到楚南乔微微敞开的领口下,隐约露出的点点殷红痕迹。
虽然楚南乔立刻下意识地将领口拉高,但韩亦心中已如电光石火般,将今日陛下罕见的迟归丶略显疲惫却眉眼含春的神色,与近日宫中隐秘的流言串联起来,顿时有了个大胆的猜测。
他连忙低下头,不敢再看。
柳易卿在一旁微微皱眉,似乎想说什麽,但看了韩亦一眼,终究没有开口。
楚南乔未置可否,只淡淡道:“朕知道了。”
到了庆典筹备当日,太极殿侧殿内,六部官员依序落座。
苏闻贤如常而至,却见惯常之位已由他部侍郎占据,殿中并无他的席次。
朝臣目光或暗暗窥探或窃窃私语,却都落在他身上。
御座之上,楚南乔将一切尽收眼底,目光触及那抹独自立于柱旁的熟悉身影时,微微一沉。
他音量不大,但清冷的声音却清晰地穿透了殿中的低语:“韩大人,苏卿之位,何在?”
殿内霎时鸦雀无声。
韩亦急步出列,躬身禀奏,语气恭谨却透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持:“回陛下,臣谨依祖宗规制办理。新春庆典关乎国体,按制需由六部正堂官共议。苏大人代掌刑部,劳苦功高,然其职衔终是侍郎,非正印尚书。故依制未能设座,此乃为彰显朝廷法度,绝无他意。”
“惯例并非如此。”楚南乔语气转沉,目光缓缓扫过殿下衆臣,“先前诸多紧要事务,苏卿皆曾参与,为何此次独独例外?”
最终将目光停在韩亦身上,已是不悦。
他当日应允的韩亦的,不过是让苏闻贤收敛权柄,又何曾允诺连这寸席之地也一并夺去?
韩亦深吸一气,言辞愈发恳切,甚至带上了几分为民请命的意味:“陛下明鉴!正因新朝伊始,万象更新,更应恪守祖制,以正纲纪。刑部执掌法纪,尤重名分。若长久以副职行正堂之事,参与机要,恐开僭越之端,非朝廷之福,亦非苏大人之福。臣此举,实为巩固陛下权威,肃清朝纲啊!”
楚南乔不再言语,目光越过黑压压的群臣,直直投向那抹孤影。
苏闻贤始终看着楚南乔,此时更是目光迎上楚南乔。
四目交汇的刹那,他眼中并无半分被刁难的委屈或不满,反而浮起一丝极淡的丶近乎安抚的笑意,随即微微摇了摇头。
这细微的互动,旁人未能察觉,却让楚南乔心头一紧。
他清晰地看到苏闻贤垂在身侧的手,指节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
这看似云淡风轻的姿态下,藏着的是不愿令他为难的体贴,亦有他的铮铮傲气。
刹那间,雪夜相伴丶舍身相护丶耳畔低语……往日情景如潮水般涌上楚南乔心头。
他的股肱之臣,他心系之人,岂能容他人藉“祖制”之名如此轻慢?
他倏然起身,一步步踏下御阶,在衆臣惊愕的目光中,径直走到苏闻贤面前。
先冷冷扫过面色微变的韩亦,继而转向满朝文武,声音清越却足够让所有人听清:
“祖制之根本,在于任人唯贤,在于赏罚分明!苏大人于国有大功,平逆定乱,其才其德,朕深知,天下之人亦有目共睹!岂可因一虚名,使栋梁之才丶社稷功臣屈就?”
他略作停顿,目光转向苏闻贤时,冰雪尽融:“非常之功,当有非常之赏,亦当行非常之权!即日起,擢升苏闻贤为刑部尚书,入内阁参预机务。朕相信,以此身份,参赞国是,方不负其才,不负其功,亦真正合乎祖宗选贤与能之本意!”
言毕,他走近苏闻贤,在对方面前站定,目光灼灼看着眼前的心上人,一字一句清晰地传入群臣耳中:“苏卿,此位,朕早该予你。”
苏闻贤在他面前恭谨跪地,背脊挺直,尽显臣子之礼,眉眼却是含笑含情:“臣谢陛下隆恩。”
韩亦面色泛白,面部微微抽搐,终是再难出一言。
殿内寂然片刻,旋即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叹与低议。
王明川看着二人在朝堂上暗送秋波,随即挑眉,率先高呼:“陛下圣明。”
群臣附和,“陛下圣明”的呼喊声响彻大殿,所有人目光皆聚在那位新晋的尚书与为他力排衆议丶打破陈规的年轻帝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