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四十九章“什麽利益冲突?”……
第四十九章
“什麽利益冲突?”
董承欣虽然智商不足,却也明白利益冲突这四个字的意思。而在这以前,她完全没有往这方面想过,而是一直认定张魏为他们兄妹好,他们以後会结婚,他们会是一家人。
罗斐语速很慢地解释道:“张魏的话极有可能会影响你哥的刑期。你哥杀人时,张魏在电话里听到了全程。如果他作为证人,在法庭上说你哥当时是清醒的状态,法官是会采纳的。如果张魏的证词被发现造假,就涉嫌做僞证,有可能会牵扯刑事责任。张魏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一定会说真话。”
类似的案子罗斐见得多了,在笔录上是一套说辞,上了法庭又翻供。到了关键时刻,当证人意识到可能会因为一句话给自己带来麻烦的时候,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极有可能会在这个阶段杀嫌疑人律师一个措手不及。
更有甚者,还有证人反咬说,是嫌疑人律师教他这麽说的。这样证人就能将责任推卸出去,可嫌疑人律师就要面临刑事调查。
总之一句话,他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摆在眼前,证人都会选择“自保”,不管这个代价有多大,只要不是他来负。
至于张魏,有了戚沨的多次铺垫,加上在律所接触过几次,罗斐对此人的属性已经非常了解。
如果法庭真有变数,那一定是出在他身上。
起码在这个案子里,和检察院的对抗都可以忽略不计,只要防着这个人即可。
罗斐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张魏说的真话,和你哥的口供有出入,你说法庭会相信谁?”
董承欣有些慌了,这又是一个她没想到的情况,她原本以为他们兄妹和张魏关系稳固,这件事有张魏在,一定不会出错。
罗斐开始举例:“所以,如果张魏否认曾经告诉你哥,贾强骚扰了你,这就会被认定为是你哥幻想出来的事,进而导致你哥对贾强的残忍杀害。这说明他的病情很不稳定,一旦发病就会对社会有危害性。”
董承欣努力去理解罗斐的话,脑子里嗡嗡的乱成一团,虽然她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复杂关系,却听懂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张魏的话和董承宇多久能出来有关。
罗斐话锋一转,问:“董承欣,你现在还完全相信张魏吗?”
董承欣张了下嘴,迟疑了:“我不知道。”
罗斐建议说:“如果你相信我的专业,那麽就要牢牢记住我的话。”
董承欣用力点头,想将记事本拿回来。
罗斐却说:“不要记下来,用脑子记住,每天背诵。”
上一次董承欣和张魏一起来,罗斐亲眼看到张魏直接翻看董承欣的本子,特别是她t记不住前情的时候,张魏直接找到具体在哪一页,指给董承欣看。显然张魏对本子里的内容了如指掌,必然经常看。
董承欣回道:“好,我一定会记住。”
罗斐颔首,看着董承欣的眼睛,一字一字缓慢地说:“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张魏。让你哥哥说出实情,只有这样你们兄妹才有机会在未来重聚。”
“好……我这就背……”董承欣很快说。
罗斐起身道:“这个本子上面有一些和案情有关的信息,我需要拿去复印,稍後还要做公证,你同意吗?”
“同意,谢谢罗律师……”
罗斐没有多言,很快拿着记事本去了复印室。
复印机复印时响起一声又一声,光划过罗斐的面容。
罗斐始终没有表情,只是每复印出来一张就看上一眼,直到助手拿着笔记本进来,他还让助手将记事本里的内容扫描留存。
记事本编号15,说明前面还有大量记录,不过这本“15”和案情关系最近。其中还记录着董承宇近一个月来看望董承欣的具体时间和日期。而这部分和警方的取证完全吻合。
前一天戚沨的种种分析也逐一出现在耳边。
她说,精神病患者犯罪基本上都是冲动犯罪,是因为受到强刺激才出现伤人或伤己行为。而所谓的强刺激可能是酒精导致的,但是董承宇在案发当日没有饮酒,可以排除这一点。
有一种精神病患者犯罪是不明动机的,或者是针对陌生人,或者是突然对熟人发难,随机性非常强。但董承宇并不属于这种,当然更不属于那些对亲人丶好友下手的情况。
“董承宇的犯罪动机非常明确,他去找贾强就知道会发生暴力事件。如果威胁没有用,就用拳头。不过那时候他还没有持械,说明没有意图杀人。”
“董承宇认定贾强骚扰董承欣,如果这件事是张魏说的,那麽就涉及‘教唆’。张魏非常清楚贾强和他们兄妹的恩怨,也知道董承宇有精神病,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会造成什麽样的後果,也期待看到那样的後果。”
戚沨还一并提到郝玫的案子,借此说明张魏在这种事情上是“熟练工种”,而且持续多年,已经成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