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他领导的数次战役中,骑兵发挥的作用都是重中之重。
也因此他一登基便着手扩大马场面积,一定不能让大唐再缺马匹。
有足够的马匹,再加上出色的战士,这才是他对突厥作战必然会胜利的底气。
当然,他同样也承认,大唐养一名优质骑兵的成本比突厥要高得多。
天音没提及之前他对此并不敏感,但如今却是有些吃味。
打突厥的确是不得不打,但是从经济上他们大唐真是太吃亏了。
可恶的突厥人,怎麽就不自己投降呢?
【然而随着枪炮等热武器的发明,这样的不平等便被抹去。枪支上手程度极其简单,十来天的时间便能学会,枪炮的速度还极快,马匹跑得再快也比不过子弹的速度。而枪支的制造的工厂需要的是稳定的定居点。】
【虽然游牧民族也能购买热武器,但他们的战争成本就反过来了。农耕民族在战争成本上本来就有优势,而这才是蒙古彻底被克制的原因。】
枪炮!
李世民心头一跳,这究竟是什麽武器,竟然能有这麽大的作用。
虽然他有信心,假以时日大唐军队的战斗力一样能够纵横草原,但如果有成本更低的方法他自然求之不得。
这一刻虽然只有只言片语,甚至未曾见过枪炮威力的李世民对“枪炮”已然是望眼欲穿。
只可惜的是长孙无逸这次的重点并不是枪炮,很快便转到其他点上。
【其次让牧民定居下来也并不全是错。牧民长期在草原上到处放牧的生活也并不怎麽好,他们也是因生存所迫才不得不四处游牧寻找新鲜草场。譬如突厥贵族投降大唐进入长安後,他们几乎都沉浸在了长安的生活中,没有几个愿意回到草原上继续过居无定所的生活。】
【在寻找新草场的迁徙中,往往会有不少牛羊病死在途中,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只有定居才能让牧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固定的房子怎麽也比帐篷的环境强,才能拥有水丶电等等,牧民也只有在定居点才更容易接受公共服务,比如上学读书。】
【所以要解决的其实是牧民定居後的生存问题,而随着生産力发展,问题也已经不大。牲畜所需要的牧草可以从外地直接运输到牧场,还有各种耐寒耐旱的作物被发现引进,牧民便可以在当地种植作为牲畜所需牧草的补充。】
【部分牧民还可以手工业丶去工厂工作等赚钱,而不再像从前那般只靠游牧为生。】
【牧民拥有了更好的生活,自然不会再想着游牧,这才是让他们真正归心的办法。】
少年讲述的方法并不复杂,甚至算得上简单。
然而对李世民和朝臣们的冲击却是并不比之前的枪炮小多少,因为那简单几行字的底层支撑是大唐如今无法企及的能力!
将牧草送到牧场中?若是只有几头牛羊那自然十分简单,可若是要养活整个草原的牛羊那得需要多大的人力畜力?要知道牛羊吃的东西可比人可多得多!
而且若想要稳定养殖牲畜,那牧草的运输可不是短时间,必然涉及到长期且固定的道路的开发,这又是多大的工程?
还有那耐寒耐旱的作物他们更是不知道该去哪里寻找。
更不必说那什麽提供稳定的水源,让牧民也能上学读书……如今的长安百姓都没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少年为何会能构建出那样一个世界?难道是那後世的世界已经发展至此了吗?
再加上之前光屏画面的结语,後世的世界究竟发展到了什麽程度?
这一刻李世民的心情很是复杂,他有预感那个世界有着他向往的繁华,甚至达到儒家经典中的大同——老有所依,幼有所养,人人都能吃饱穿暖。
可是那个世界也同样有着令他害怕的思想。
不信神佛,随意评论皇帝乃至整个朝廷,甚至将他们称之为社会进步的敌人,或者说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未来已经没有了皇帝!
难怪少年与系统之间的对话完全没有对皇权的敬畏,话语间满是调侃,甚至不时批判上几句。
此刻的李世民前所未有的心绪紧张,他甚至开始怀疑系统和少年的目的,他们真的只是想要造反自己当皇帝吗?
若是他们是想当皇帝,那李世民对自己极有自信,他并不觉得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可是若是他们是想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的话,他又该如何应对?
而这时少年也最後结语,结束了他对系统的感叹。
【总之不管什麽民族,什麽地界的百姓,大多数百姓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不关心皇帝是谁,甚至有没有皇帝。历史上那些造反的人,谁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才会去造反呢?】
【就连羁縻制为什麽能在李世民手中行得通,而在他的後几代帝王那行不通,本质上也是因为李世民能让突厥人过上比之前好的日子,之後的皇帝不懂得如何平衡利益。】
【所以政治手段丶文化教化丶军事控制的确都必不可少,但我认为统治者最应该做的还是想办法让子民们都把日子过好,日子过好了才能彻底长治久安。】
李世民不禁嘴唇蠕动,克制不住地轻声低叹,“是这样吗?”
他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的道理,也在隋末见到过愤怒的百姓的力量,所以他知道大唐要想长久统治下去,只能善待百姓。
而这一刻李世民突然间不再纠结後世的世界,少年的目的……
总归,他能做的不就是尽可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吗?
-----------------------
作者有话说:老规矩,入v评论发50个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