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也已经刚好到了用膳的时间,一衆人便在院子中用起膳来。
而作为party爱好者的贞观君臣们,不管在哪都保持着热烈的氛围,席间可谓是觥筹交错。
不少臣子也十分懂眼色,恭维话也是不要钱一般的说出来,譬如“陛下亲自下地真是心系百姓”丶“陛下如此重视农事,今年定然风调雨顺”等等话云云。
听得一旁的长孙无逸浑身起鸡皮疙瘩,心中不断吐槽。
【说好的贞观臣子们都是刚正不阿的清流之辈呢?怎麽一个比一个像佞臣?四哥就算了,反正他一直就是李二的跟屁虫。还有老房丶老杜,你们怎麽能说出这麽肉麻的话!真是没有一点自己的风骨!】
【还有魏征!你不该狠狠地批判李二抢臣子的庄稼一通吗?怎麽还能夸李二心怀农人呢?】
房玄龄和杜如晦心中委屈,陛下就是这麽的好啊!他们怎麽就没有风骨了?
魏征也很无语,他又不是什麽都不管只知道喷的喷子,陛下今天的确做了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他夸夸怎麽了?
至于长孙无忌早已经被自家五弟吐槽习惯了,已经面无表情。
长孙无逸越吐槽越觉得生气,他并不真的多麽心痛土豆被李世民拿走,毕竟他本就不打算造反。
只是是人都有脾气,被人这麽“白嫖”了他还是很不爽的。
此时他又听见臣子对李二的吹捧,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开啓了疯狂吐槽模式。
【呵,说的好听,他们这些有一个算一个有几个真的重视农民啊,都是些僞君子。】
【特别是那儒家,大道理一套套的,但那些学说里对农民却是实打实的看不起。】
场中的气氛瞬间一滞,如果不是大部分的随从丶低级官吏听不见天音,恐怕场中得直接鸦雀无声。
孔颖达可谓是欲哭无泪,来了,又来了!他就知道每次都躲不了长孙五郎的攻击!
而且陛下也不知道什麽毛病,他都说了自己不想跟来了,但是每次都让他一定要到场,也不知道是为了什麽。
难道就是想看他尴尬的笑话吗?
当然被攻击了太多次,孔颖达对自己对儒家未来的待遇已经彻底躺平,反正都已经被攻击得体无完肤了,也不差这一次了。
只是,这一次孔颖达还是有些委屈,他们儒家还不够重视农民吗?
世上除了农家又有哪个学说跟他们一样重视农民了?他们提出的“民贵君轻”当初可是让一衆帝王不满了。
身为帝王的李世民也很是有些不服,他可是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登基以来也更是这麽做的。
就连今天前来干了这麽一出不太光明磊落的事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谋福祉,他怎麽就成了僞君子。
……
衆君臣可谓都是十分愤然,在心中不断反驳,直到长孙五郎的吐槽渐渐深入了起来,他们逐渐语塞。
【天天喊什麽民贵君轻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实际上心中的“民”只有那些能够读得起书的士族,几时真的看得起下地的农民了?】
【就拿孔子来说,他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于是在他的眼中将从事生産的农民比作了“小人”。】
【他的弟子樊迟想学种地,孔子表面谦虚说自己不如老农,然而等樊迟走後,孔子却骂樊迟“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话就差直说,种地是低贱的人做的,他们这些高贵的读书人应当远离种地。】①
【孟子还直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将农民划为了野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只有提供粮食,老老实实地接受上位者的统治。】
【说到底,在这些儒家眼中,农民不过是他们实现理想的一块垫脚石,是让天下稳定的工具,所谓的重视农民不过是对这把趁手“工具”的重视罢了。】
【在他们看来农民只需要老老实实地接受他们的统治,最好能够提供更多的粮食让他们这些上层人挥霍。】
孔颖达顿时脸色煞白,长孙无逸提到的都是他们儒家先辈们的原话,让他想否认都否认不了。
当然他依旧下意识地想要辩驳,天下想要良好的运行,必然得各司其职。
要是读书人去种地,种地的人去思考国家大事,不就都乱套了?这跟重视不重视有什麽关系。
可是他又记得祖先孔子曾说过“有教无类”,农事既然是天下的基石,那农人怎麽就“贱”了,还有他们读书人为什麽不可以去学一学农事?
这似乎真如少年所说的那般他的先祖们本质上是看不起农人的……
李世民也是心头一跳,长孙五郎这番话虽然是在攻击儒家,但实际上却将满朝文武攻击了个遍,也包括他自己。
这番话几乎点出了他们隐藏在“爱民”言论後他们隐秘的内心,直言他们的“爱民”丶“恤民”本质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这小子怎麽就攻击性那麽强?他是不是该庆幸少年还是嘴下留情没有直接攻击皇帝?
但很快李世民便发现自己天真了。
【汉代以来的皇帝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依旧自认天子,唯吾独尊,本质上更是将万民看做是工具。】
【至于所谓的“亲耕”仪式,也不过是做做样子,哪个皇帝真的懂种地呢?】
【至于所谓的仁君,他们对农民稍稍好一点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避免将他们逼入绝境後发起农民起义,动摇自己的江山。】
【皇帝乃至统治者从来就没有真正想过去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也不会去真正关心农民过得好不好,农业发展得好不好。】
【也正是由于他们只是表面重视,所以千百年来华夏的农业其实进步的十分缓慢,全靠着农民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
-----------------------
作者有话说:①出自《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