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向李世民直播我在贞观摸鱼笔趣阁 > 第76章(第1页)

第76章(第1页)

第76章

李世民聪明的大脑十分想不通,但很快长孙无逸回答了他的疑问。

【唉,算了,李隆基也不一定是不会挑选人才。只是那时候的他需要的不是治国之才,而是会为他谋取私利的臣子罢了。毕竟当届科举没有录取一个进士,只要智商正常之人就不可能相信“野无遗贤”这种鬼话。】

李世民哪里还能不明白?李隆基不是学不会,而是根本不想学了。

【科举制在唐朝确立了基本形式,但其实到之後的宋朝才真正成为了社会主流,毕竟再好的政策也得人去实施。】

【唐玄宗後期躺平,科举虽然还存在但也几乎名存实亡,再加上他根本没用武则天创立的“糊名制度”,考生还得靠行卷打响名声,而这就给了世家大族操作空间。】

【我都数不清多少盛唐出名的诗人都是玄宗时期的落榜考生了,甚至安禄山的重要谋士其中都不乏科举落榜生。】

他只觉得自己的太阳xue突突的疼,只觉大唐未来的後人一代不如一代,真是没有一个靠得住的。

大唐还能存在两百多年也真是不容易,是因为周边蛮夷更弱,世家大族被削弱得不成气候?

李世民在心中猜测着,但随後却听见了一个他从未想过的的答案。

【安史之乱後虽然大唐还在,但藩镇割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跌入谷底。而到了晚期的唐竟然又出了几个中兴之主,当然他们能力不足以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但却能给中央朝廷续命。中央与地方藩镇以一种诡异的平衡继续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大唐。】

李世民一愣,地方藩镇和中央达成平衡?意思是藩镇只是名义上认可大唐,但却不听皇帝的命令?

这是回到了周天子的时代?他们大唐的皇帝岂不是成了傀儡?

向来心高气傲,甚至还想大唐千秋永继的李世民这一刻觉得大唐不如直接亡了算了,一百多年政令不出长安的傀儡皇帝他们也真忍得下去。

然而很快,李世民发现屈辱竟然还不止这点。

【皇权不振,自然地方势力做大,大唐前几代帝王打击世家的成果一去不复返了。甚至从前作为寒门士子上升渠道的科举也完全被世家贵族们把持,无数有才华的寒门士子落榜。】

【当然这对于世家来讲也只是小意思,毕竟那时的世家是真连李唐皇室都看不上了。唐文宗给太子求娶郑家女,结果被嫌弃,还发出感叹“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丶卢耶?”】

【网上经常传隋唐时期世家十分强大,连皇室都看不起。只能说这种说法对了一半,在皇权强势之时,他们是不敢造次的,也不看看李二後宫多少世家出身的低位妃嫔?】

【当然唐朝公主实在是太过剽悍,动不动就造反连累驸马一家,所以世家的确一直不怎麽想娶公主,但这主要是怕被连累。】

【而到了晚唐,世家倒的确是看不上李唐皇室了,毕竟都知道皇室已经沦为了傀儡。】

世家!竟敢嚣张至此!

李世民在心中冷笑,看来他果然对他们还是太仁慈了,他们才能这般放肆!

若说之前李世民还只是打算限制住世家,让他们不敢作妖,如今却是觉得还是得将世家彻底拔除为好。

只是李世民很快又生出疑问来,刚才长孙五郎还说科举彻底瓦解了世家门阀,但现在科举却是沦为了世家门阀的工具,这怎麽反倒还背道而驰了?

难道长孙五郎脑子转太快,想叉了?

而接下来长孙无逸的描述却是让一向镇定的李世民都一时失控地震在了当场。

【万事万物一切都是盛极必衰,世家也是如此。他们不会料到他们将科举玩弄成自家的工具,让无数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落榜後会为他们招来灭族之祸。】

【唐朝末年,屡试不第的考生黄巢愤而离开长安。而後,他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起义军队伍,而後带领军队重新杀回了长安。他依旧还记得自己屡试不第的悲痛,也知道自己落榜的罪魁祸首。据说他按照族谱将五姓七望各大世家的人杀了个一干二净,掠夺了他们的财富,焚毁了他们历代珍藏的典籍。世家从此一蹶不振,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李世民缓了好一会儿才回过了神,他也真是没想到毁灭世家的方法竟是这般的简单粗暴。

也对,什麽阴谋诡计都没有直接杀了来得了事,就如同他对付李建成那般。

不过李世民很快又有些焦虑,黄巢是匪能做将世家都屠戮殆尽之事,但他是皇帝皇帝却不能不分缘由将世家都杀得一干二净啊!

他要真敢这麽做,明天就得天下大乱。

好在这时,长孙无逸接下来的话安了他的心。

【不少懂王非得争论消灭世家门阀的不是科举,根本原因是他们被黄巢物理超度了。但实际上只要科举制能碰上强势的中央政府,自然发展下去便定然会促使世家门阀的消亡。如果它不是消灭世家门阀的根本之法,宋朝只会兴起新一轮的世家门阀。】

【但到了宋代,由于宋朝皇帝极其重视科举与文官,科举入仕完全取代了曾经的世家门阀。而且因为有了科举这个登云梯,越来越多相对平民的百姓投入到读书之中,催生唐宋之间印刷数的数次改革,大大降低了书本印刷的成本,也降低了百姓读书的门槛,又反过来冲击世家门阀靠文化铸成的护城河。】

【更何况咳咳,黄巢不也是因为科举才会去屠戮世家吗?】

【还有虽然一直吐槽科举导致儒学一家独大,限制了华夏其他学说的发展,遏制了华夏的创造力,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变成了八股取士。但错的也不是科举制本身,而是考试的科目太过狭隘。】

【科举刚被大规模推广时是切切实实为下沉人士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让华夏的阶层能够流通起来。】

【而底层人有了希望就不会破釜沉舟去起义,又客观上促进了华夏社会的稳定。宋朝过後华夏就没有长达几十年的大乱斗了。】

李世民眼神一亮,好啊,这世界上有几个帝王比他更为强势?

这一次从他这开始就将科举改革和选拔规模擡到最高,包括那武氏的改革他通通都要拿来用上一用!

至于科举制的缺陷他就尽可能打补丁,把那什麽“技术”加进考试内容中不就行了吗?

而後临终之时他还要留下遗诏,之後的继任者大概率也是不敢违背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