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第176章李世民召见 贞观贤王 > 第29章(第1页)

第29章(第1页)

第29章

彻底晕倒前的孔颖达听见少年心声,只觉得自己还是彻底晕倒为好,为什麽他还要听到少年幸灾乐祸的声音!

然而令孔颖达更加没想到的是,他的晕倒并未让长孙无逸减轻吐槽,甚至还更加兴奋。

【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儒家就是靠着脆弱,没骨气,才能压过别的诸子百家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

【诚然当初的孔子丶孟子等先贤在提出丶改良儒家思想时,是希望规劝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寄希望天下重归太平。】

【他们还率先提出了不少思想,对整个华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可谓是打破了当时贵族们对知识的垄断,让各个阶层的百姓都有获得知识的机会,也让下层人有了相对和平的上升通道,维护了社会的和谐。】

【又比如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试图对君王的品格丶行为进行限制,也是帝王们实行“仁政”的基础。】

【然而随着天下的统一,皇权的集中,儒家思想中因为有许多君王不喜的思想被几乎边化。为了重获帝王的青睐,儒家学派的学者便身体柔软地开始对儒学进行改造,还将从前跟儒家不对付的别的学派中君王喜欢的思想融会在其中,主打一个什麽思想能为君王喜欢我就往里面加什麽。】

【董仲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将君王塑造成了天之子,权力来自上天,强调君王的神圣性。三纲五常的提出更是成为统治臣民最好的思想武器,为君王提供了专制统治的法理基础。】

【皇帝们自然也是聪明的,见到有这麽合适的学说,自是重用,从此华夏迎来了“独尊儒术”的时代,儒学也彻底成为了君王手中愚民丶控制百姓的工具。】

在衆人的呼唤下,刚清醒过来的孔颖达再次两眼一花。

天下都是君王的,他们难道不应该协助君王管理好天下吗?

哪怕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君王,不也是为了被君王重用吗?他们儒家的先辈只是能看清形势,能随机应变罢了。

儒学明明是稳定朝纲的大功臣,怎麽就成了天音口中的“危害”了?

除了孔颖达这个最坚定的儒学支持者外,殿中其馀能听见天音的朝臣们脸色也不甚好。

如今虽然还不像後世科举制後满朝堂都是学习儒学的朝臣,但是儒学已经是如今最主流的学说,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儒学的影响。

对于儒学提出的君君臣臣丶父父子子等等三纲五常的学说更是十分认可,毕竟这不仅对于君王十分好用,对于他们这些世家贵族也十分好用。

现在天音对儒学的不满中明显也夹杂着许多的不满,少年究竟有着什麽样的思想,天音又究竟想干什麽。

其中长孙无忌更是多了一分担忧,很好,五郎又成功给自己拉了一波仇恨。

他之前在心声中“骂”皇帝也就罢了,皇帝到底跟他们是姻亲,而且心胸霍达,他和观音婢说说情,未尝不能保他一命。

可现在他竟是朝着整个儒学发难,他究竟知不知道儒学现在势力有多大啊!

身为皇帝的李世民感受还要多一层,他敏锐地察觉到少年虽是在骂儒学没有骨气自愿成为了皇帝控制百姓的工具,但骂得也是皇权。

毕竟用什麽学说治国,最终不都皇帝做出的选择吗?

不过大概是因为之前数次少年的言论,李世民早就察觉到少年对于皇权并不是那麽敬畏与信服,所以此时他的心情竟是异常的平静。

如今的他连少年可能被鼓动造反都能接受,少年不过是在心中骂上几句,小意思罢了。

但他心中还是不免生出些疑惑来,儒家为了受到君王的重用身段虽然灵活了些,但也只算有些功利。

世间大多数人都有贪欲,追求功名利禄,这也算是人之常情,怎麽就谈得上“遗毒千年”?

少年真的没有因为生气而夸张吗?还是少年只是不喜欢皇权压迫百姓?

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他恐怕也无法不继续用儒学。

……

【当然被君王重用几乎是每个文人的目标,也算是人之长情,但他们大抵自己也没有想到经过一代代对儒家学说的修改丶异化,竟会对後世华夏産生那麽大的灾害。】

【三纲五常,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直接让儒家中的反叛精神被消解,从前孔子丶孟子虽也教导大家各司其职,臣子要遵守君王的命令,但後面却也补充了君丶臣要各尽其责,要是君王不仁义,臣子也可以离开。】

【父子之间,那也是小杖则受着,大仗逃跑。孔子口中的君臣丶父子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绝对的服从关系。】

【然而经过改造的三纲五常却只讲求下级服从上级,无条件听话,这就是让大家逆来顺受做顺路,构建了一个单向服从的社会结构。】

【诚然这能维护统治者江山的稳定,但是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讲真的是好事吗?】

孔颖达等人瞬间在心中回答,怎麽就不好了?

没有三纲五常约束天下百姓,大家都不再听话,整个社会又将会有多混乱?华夏还怎麽发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