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的女子想要上进唯有进宫一途,若武媚无法进宫,这般才绝惊艳的女子这一世怕是很难有如同历史那般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了。
她不由得朝着一旁的丈夫看去,咬了咬唇,丈夫一向耳根子软且十分情绪化。
到时候她想想办法,再哭一哭,说不准还有转机。
事情也的确如同长孙皇後猜测那般,护短且不愿苛责自家儿子的偏心眼老父亲李世民最终气急败坏地决定将气撒在“武媚娘”身上。
李世民向来直来直往,喜欢什麽就直接去争取,从不喜用阴谋手段。
所以他很是不理解长孙无逸猜测中的李治,都是皇帝了,又何须用这样阴损的手段!
在他看来李治想要从长孙无忌手中夺权,就自己去拉拢朝臣,做出一番政绩,怎麽能去拉着一个女子给自己当枪。
还有那个武媚也是,她既然成了治儿的妃嫔,难道不该规劝帝王德行,让他行好事行正事吗?怎麽净给治儿出各种各样的馊主意!
妖妃!真是妖妃!
李世民越想越气,最後决定这一次绝不能让武士彟的任何一个女儿进宫!
不,这还不够,李世民决定朝会之後就让人去武士彟家将那个女子带出来,并且聘请最守妇德的女子教导她,绝不让她成为历史上的妖妃。
李世民甚至觉得这样的女子自己不直接杀了她已经是仁慈,毕竟他都说了不会去为还未发生之事定罪。
只是同时又有个声音在李世民的心底响起,如果一切都是他的“好儿子”在背後指使的话,那武家女不进宫也会有别的女人愿意配合他。
天下女子又是哪里杀得完,教化得完?
想到这李世民叹了口气,不禁生出怀疑,他为了保全两个儿子选择李治真的选对了吗?
不过当好一个皇帝丶撑起江山其实与个人的善恶影响不大,汉文帝也有杀亲子的嫌疑,但是这并不影响他是如今最受推崇的圣君。
若是李治能对百姓好,能当好一个皇帝,那历史中的自己也算是选对了。
只是……李世民心中总有着一抹阴影,他总觉得听起来李治差了些什麽,但他却是想不起来。
罢了,还是继续听下去吧,说不准就有了答案。
长孙无逸不知道自己狠狠扎了一位老父亲的心,这时将话题转回了最初的起点——玄奘。
【毕竟是政治斗争,长孙无忌等人有这样的结局也算是正常。但玄奘的结局,李治就实在是有些虚僞和薄情了。】
【其实相较于李世民,李治因为从小体弱多病的缘故更加信任佛教,在李世民死後他继续支助玄奘的翻译经书的事业,甚至还让自己和武後的三儿子李显拜了玄奘为师。】
【但同时因为玄奘当时算得上是名望最高的大和尚,又与长孙无忌丶褚遂良等人有着旧同窗之谊,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道之争,僧侣特权问题,李治十分忌惮玄奘,生怕玄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搞事。】
【但李治自然不会直说,他只说自己需要玄奘给自己讲经,长期将玄奘召至宫中,看似重视,实际上却是监视加软禁。】
【玄奘本人应当是不想卷入政治斗争的,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长孙无忌等人失势之後,他本人也离开大慈恩寺前往破败的玉华寺译经,本质是远离京师避祸。】
【这时玄奘因为长期的焦虑痛苦,本人的身体也已经接近油尽灯枯,最终在玉华寺去世。】
【玄奘死後,史书上夸张描述有百万人送行,李治也表示悲痛不已,罢朝一天,以表哀悼。】
【玄奘尸骨初葬于白鹿原,然而李治这个老六表示自己每次远眺遗骨所在方向时深感悲痛,于是在玄奘去世五年後下令将遗骨迁至更远的少陵原并修建寺院。】
【这尼玛究竟是心虚呢,还是心虚呢?这看到就悲痛,咋不把他爹娘的昭陵迁走?】
打坐的玄奘在听见自己的结局时,却只是叹了口气。
虽然自己的结局不算完美,但已经比他预想的要好得多的了。
毕竟他真的做到了年轻时发下的宏愿,也尽自己所能翻译了尽可能多的经书。
只是政治……年轻的玄奘只能想到未来的自己一定要远离政治,绝不结交任何朝臣!
李世民叹了口气,这玄奘也是无辜,看来是真不愿牵扯政治,自己之前的构想恐怕要改改了。
罢了,既然玄奘一心念佛,只要他当好自己的探子,自己就让他纯粹的翻译经书吧。
李世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小儿子的确有些不厚道,他能理解李治忌惮佛教,但也不至于那麽严密监视一个老僧人,甚至在人家去世五年後还把坟墓给迁走了。
当然老父亲依旧不忘为好大儿找借口,这也只能算是帝王的一点小瑕疵,治儿至始至终也没对玄奘喊打喊杀,大面也还算过得去。
他在对待“玄奘”之事上都能做到如此周全,治国之事上应该也不会差,毕竟顾忌名声的帝王不可能穷凶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