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也在心中暗暗思考,这麽小就能写出这样诗词,未来的才华定然也是差不了的。
长孙五郎会有这个疑问,那骆冰王定然出生在这个时代,前後应该差不了太远。
倒是可以派人去寻找一番,早日接进长安为他所用。
哪怕政事上差了些,也可以做一些草拟文书的工作,总不会差的。
长孙无逸的吐槽还在继续。
【只可惜还是时间早了,再晚个几十年,那个时候褪去了如今的浮夸,大唐也进入到了最鼎盛的盛世,整个社会昂扬向上,再加上科举考诗词,大量的文人参与道诗词的创作,我就能看到真正的诗词盛世了。】
【呜呜呜,好想见到李白了,哪个华夏学子不想见到诗仙了!真真是从小就读诗仙的诗长大,还做了好多诗词鉴赏的题,我觉得恐怕诗仙本人都没我了解他的诗词!】
李世民听着少年的话十分高兴,完全忘却了自己的诗刚被少年狠狠批判了一番。
虽说文化的兴盛不可能有开疆扩土什麽的让他更加兴奋,但也不会拒绝文化迎来繁荣昌盛。
更何况这也反过来证明,彼时的百姓生活过得不错。
【对了,大唐的边塞诗也是一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感真是绝了。彼时的大唐不管是文人还是武将都励志开疆扩土,写出的诗自然气怀壮阔。】①
李世民越发高兴起来,好好好!没想到这开疆扩土还能带动文化发展!
而且文人们的态度如此,未来大唐在开疆扩土之事上稍微“激烈”些应当也不会太被反对了,说不准还有无数诗人写诗歌颂一番。
此时的李世民可谓是沉浸在了深深的欣慰与喜悦当中。
大唐最鼎盛的盛世距离如今还有几十年,在位的皇帝不知道是他的第几代子孙,不过他应当十分优秀,才能造就这样的繁华盛世啊!
看样子大唐也能迎来几代明君,说不准还能挑战一番曾经的大汉。
然而李世民的兴奋没能持续多久,因为少年很快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那段时间诗词那麽猛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大唐盛世以垮塌的速度由盛转衰,让人前所未闻,见所未见,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原本沉浸在欣慰中的喜悦中的贞观君臣顿时一震,有些没想到未来怎麽会成了这样的一个走向。
大唐的盛世急速崩塌是有多急速?
虽然一个王朝固然有兴盛也有衰弱,可是按照前朝的经验,也应当再过个十几年乃至几十年。
难道是大唐也如隋朝那般突然间被杨广那样的昏君篡位?那倒是有可能在十几年内突然间垮塌了。
李世民更是内心沉重,疯狂在心中大骂,究竟是哪个败家子毁了他的大唐?
若被他发现是谁,定然不会轻饶!
当然李世民也知道自己这般属于是无能狂怒了,那大概率是近百年後之事,他根本就见不到毁大唐基业之人。
……
【唉,就比如我们的李白大大,虽然他写诗後很快成名,被无数权贵看重,就连皇帝都拜服于他的文采招他进宫。但皇帝只看上的他的才华,只给他封了个翰林供奉,需要时招他伴驾写诗,却不给他参政议政,左右国家大事的机会。】
【而且文人自恃清高,也难免得罪当时朝中的权贵,于是三年後便辞官了,留下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
【当然在看来李白的政治能力的确有些问题,哪怕是在明君手下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毕竟做官需要圆滑,还需要站队正确。】
李世民定了定神,先是在心中赞叹了一番李白诗句的风骨与才华。
而後在心中安慰自己,“急速”这个词会不会是少年夸张了?毕竟不用李白也不全是皇帝的问题,说不准李白就是不适合做官呢?
哪怕是他也不会去重用一个只会写诗,但政治眼光极差,连站队都不会的纯粹文人。
当然,他应当也不会将这样的人才放出长安,而是找个合适的职位将他给“供”起来,让他安心给他写诗做文章。
但随之而来的话就让李世民再也无法自我安慰。
【再说诗圣杜甫,前期他虽然也因为不得重用,见多了人间疾苦,写出了诸如《丽人行》丶《兵车行》等批判现实的作品。并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千古名句】
【但杜甫的诗作真正大成,被称为诗史还是因为他亲眼经历了那场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目睹国都沦陷,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写出了《三吏》丶《三别》。】③
【真真是所谓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啊。】
-----------------------
作者有话说:①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②出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今明两天都有点事,更新得有点少,争取之後多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