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李世民心情很是复杂,心中满是不可置信。
所以他一直夸奖的明君是那位唐玄宗,咒骂的昏君也是他?
一个人前後的差别怎麽可能这麽大?
纵使皇帝到了老年都会糊涂一些,但是也不至于连最基本的理智也没有了吧!还是说唐玄宗创造的盛世其实也只是根本没什麽本事,纯熟捡漏?
除了李世民之外,其馀衆人也都是这般的想法。
他们自诩也算是学富五车,阅遍了史书,能够做到完全善始善终丶到死时英明如旧的帝王并不多,但也不至于离谱到这种程度啊!
一个帝王竟然能创造盛世,又丢了大半个国家?这可真是让人费解,难道他的这个盛世是虚名?
而一向会防微杜渐的魏征则是在心底里开始思考起了上奏的谏表,果然能善始善终的帝王少之又少。
那唐玄宗如此,身为不知道第几代先祖的李世民也有很大的可能,他可一定要尽早预防。
那唐玄宗虽然昏庸,但到底时间太晚,不是如今的他能操心的,还是先劝谏好他们的陛下为妙。
长孙无逸此时也跟李世民和衆多朝臣共了脑。
【後世不少人觉得唐玄宗李隆基本身没什麽本事,有了前几代的基础只要上来个正常皇帝就能带领大唐迎来盛世。要真是这样,唐玄宗的事也不会让大家那麽唏嘘了。】
【纵观李隆基前半生,也真真是励精图治,他做的那些事所需的能力也不比李二当年打下江山简单多少。】
【彼时的大唐经过前两朝皇帝的混乱,朝堂之上早没了贞观时的气象,反倒是各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争权夺利,朝堂上乌烟瘴气一片。李隆基上位之後,收拢了皇权,彻底控制住了朝堂。】
【彼时刚登基的李隆基才27岁,跟李世民登基时一样的年纪,一样的雄心壮志,想要学习先祖再造大唐辉煌。而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他任用姚崇丶宋璟等贤相,整顿吏治,限制皇族的特权,严惩贪腐,形成“谏诤之风”。而後又任用张说丶张九龄,改革军事和文教,注重选拔寒门才俊,大大抑制了当时的门阀势力。】
【同时他恢复了谏官与史官参与宰相回忆,强化监督机制,又在各地设采访使监察各地,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监督。总而言之,这一套下来,朝堂上下的风气可谓是焕然一新。】
听着李隆基的这一番操作,贞观君臣都是心情复杂。
能做到这些举措的君王别说不可能是昏君,至少得是华夏历史中前几的帝王了。
甚至李世民都在心中盘算起其中有没有他能够学习,并且运用的手段。
选贤与能,让官员监督帝王,这几句话说起来简单,但能做到的又有几个?
【彼时大唐已经到了中程,与唐初不同,阶级固化丶土地兼并的问题无法避免的到来。于是李隆基下令大规模清查土地与户口,没收门阀权贵隐匿的土地分给农民,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全国增户88万。】
【同时他又推行均田制,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粮食産量大增,使得物价低廉,米斗至十三文。】
【作为天下表率,他也带头节俭。同时禁止贵族奢靡,焚毁宫中珠玉锦绣,後妃不得佩戴珠宝,形成节俭之风。】
【除此之外,手工业和商业也极度发达,长安丶洛阳成为国际商贸中心,汇集了大量的来自波斯丶阿拉伯地区的商人。】
【这一番举措下,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贞观君臣们更是心神震动,显然年轻的李隆基是有爱民之心的,不然不会克扣自己的生活,作为天下表率。
而查清贵族们隐匿的土地更是除了大权在握,且有极大的决心外的皇帝们不敢做的,毕竟这动了太多高门世家的利益,一个弄不好威胁的就是自己的皇位了。
李世民更是在心中痛心,李隆基能做到这些简直算得上是他心中的完美继承者了,就军事上还差了一些。
而接下来少年的话却是补齐了李世民心中李隆基唯一的短板。
【在军事上,李隆基虽然没能像李世民那般自己披甲上阵,但也是进行了一番军事改革,大幅提升了当时唐军的战斗力。】
【彼时的大唐人口激增,虽然清理了不少豪强们隐匿的土地,但是仍旧不够分,均田制瓦解,除了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外,也导致府兵制几乎崩溃,府兵逃亡殆尽,边防兵力空虚。】
【于是在张说的建议下,李隆基果断废除了府兵轮戍,招募了12万“长从宿卫”,他们由国家供养丶免除赋税和徭役,长期在军队服役,成为职业军人,战斗力显着提升。】
贞观君臣都是心头一跳,这个改革真可谓不小。
李靖等将领十分欣喜,若是能组建长期服役的军队,那的确能打造出一支虎狼之军,甚至比现在的军队战斗力要强上数倍。
而房玄龄丶杜如晦主管财政的大臣们则是心头一紧。
均田制崩溃!这还得了!这可是如今大唐经济的根基啊!
百姓分不到地了,自然没有了经济来源,长此以往下去国将不国啊。
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均田制崩溃,一定要想办法避免!
可是他们心底也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们,均田制的根本是人口和土地。
人口的上升是必然的,土地也是有上限的,当人口上升到了一定程度时,均田制必然会瓦解。
除非再来一场战乱,让天下一半人口消失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仅仅是解决一段时间,等到迎来太平盛世,便会循环往复。
李世民自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作为君王视野自然要更加宽广些,大脑飞速运转思考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