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近来最惹眼的便是沈风禾做的油条,它成了吏员们朝食的头等念想。
金黄蓬松的油条,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响,内里却松软多孔,不腻不柴。
不管是泡在温热的豆浆里,吸饱汤汁后绵软入味,还是揣两根在怀里,出去查案时饿了掏出来就吃,顶饱又方便,都深得人心。
连素来挑剔的文书们,都甘愿排队等刚出锅的热油条。
陈洋瞧着这光景,心里羡慕得很。他自己躲在厨房琢磨,炸坏了好几锅面胚,总算炸出了模样相近的油条,虽不及沈风禾做的外脆里嫩,却也能入口。
自此,陈洋便霸占了油锅,日日天不亮就忙活,炸得满厨房油烟滚滚。
沈风禾倒也乐得清闲,在一旁帮着准备配菜,烧些热粥。
可没过几日,风向就变了。
吏员咧嘴吸气直呼嘴疼,文书们也抱怨怎日日吃油炸的,喉咙干得慌。
再吃下去,怕是要满嘴起泡,案牍都没法写。
更让陈洋闹心的是,管库房的吏员找上门来,拿着油账给他看:“陈主厨,这几日胡麻油耗得也太快了,再这么造,这个月的配额可就超了!”
眼瞧吏员们一个个斯哈斯哈地喊着嘴疼,炸油条总算停了。陈洋气冲冲地念叨着爱吃不吃,他不做了。故这做朝食的担子,又落回了沈风禾肩上。
吃上火了,那便用些清淡的。
沈风禾将淘洗干净的粟米浸在清水中泡着,随后添足温水,架在小火上慢熬。
冬日里多薯蓣,不仅下火也不用仔细处理。她一一洗净后铺了屉布上,放进蒸屉架在粟米粥上方同蒸。
瓦罐里是她最近腌好的葵菜梗,用淡盐逐层压实,密封数日便得。
脆嫩中带着咸鲜,解腻又开胃。
沈风禾取出些许,切成碎末,再拌上胡麻油和熟胡麻调味。
下火的汤羹,她也备了梨。
切好的梨块放入小锅,小火慢慢熬煮。直到梨快软烂成泥,汤汁浓稠,甜香四溢。
粟米粥黏稠顺滑,蒸屉里的薯蓣也蒸透了,用竹筷一戳便透,清甜诱人。
沈风禾先给吏员们盛上粥,再舀薯蓣放在碟中,旁侧摆上一小碟腌葵菜,一小碗梨汤。
小吏舀起一块薯蓣,入口绵密清甜,再喝一口温润的粟米粥,就着脆嫩的腌葵菜,咸甜平衡,清爽不腻,喉咙里的火气登时消了大半。
想来朝食用粟米粥与薯蓣,又要连吃好几日了。
冬雪初霁,清明渠结了层厚冰。
“陆少卿,天寒地冻的,您且先避避风雪。”
张卓跟上陆瑾的脚步,“孙仵作同太医署的两位医师重新验了尸身,脖颈处的伤口,确定为水蛭叮咬的痕迹。”
陆瑾眉峰微蹙,“水蛭?寻常水蛭不过拇指大小,怎么会吸去这么多血,致人毙命。。。。。。”
“下官也百思不解。”
张卓叹了口气,“好在雍州府近来添了不少捕手,日夜巡查坊市,这几日倒没再出人命。”
陆瑾与张卓去查案,亲力亲为,这几日东奔西再查访了一遍死者的家属,势必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明毅匆匆跑来时,已过了几个时辰。
他面露急色道:“少卿大人,属下查到了。您猜得没错,先前坊间传的巨猫,果然不是真猫。”
张卓问:“那是何物,是旁的异兽?”
明毅喘了口气,继续道:“回司法参军大人,是少卿大人派属下在清明渠附近跟踪,查到了线索。巨猫为人为将黑麻布缝了外皮,内里撑着竹骨,四肢绑了兽皮爪子,才唬得人以为是异兽。操控的两人躲在布偶内里,踩着高跷似舞狮般,故而看着身形格外高大。”
张卓反问:“竟有这般装神弄鬼的法子?那操控之人,查到踪迹了吗?”
“查到了。”
明毅点头,却迟疑片刻后才开口,“属下跟着那假扮巨猫之人,一路追查到了。。。。。。”
“延康坊东南角的宜春别院。”
张卓脸色骤变。
宜春别院!
他在陆瑾身旁压着声音,不可置信道:“陆少卿,这,这。。。。。。可是太子殿下的别院。”
太子自小体弱,这两年每况愈下,冬日里更是难熬。
天后便命人在宜春别院营造温泉,加以汤浴,赐给太子殿下。
陆瑾立在原地,沉默良久,“去宜春别院。”
大理寺的厨房这头,陈洋又霸占着铁锅,忙得满头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