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槐底中心在哪里 > 第15章 霜雪催芽(第1页)

第15章 霜雪催芽(第1页)

深秋的第一场霜落下来时,苏家屯的稻田正忙着最后的收割。苏砚秋踩着薄霜走进田里,靴底碾过结了冰花的稻茬,出细碎的脆响。李老栓正指挥着后生们脱粒,见他来,直起腰笑道:“秋儿来得巧,最后一仓稻子刚入囤!”

谷仓前的场院上,新碾的稻米堆成小山,金黄的米粒在阳光下闪着油光。苏砚秋抓起一把,指尖碾过饱满的颗粒,忽然问:“今年的种子留够了?”

“早留好了!”李老栓拍着胸脯,“按你说的,挑最壮的穗子,单独晾在通风的梁上,连晒了七日,干透了!”他指着屋檐下悬挂的稻穗,一串串沉甸甸的,穗尖还留着刻意不剪齐的芒刺,“这可是明年的指望,谁敢马虎?”

苏砚秋点点头,目光掠过远处的林地。那里有片新开辟的试验田,用竹篱笆围着,里面种着他从西域带回来的麦种。此刻叶片已染成深紫,却仍挺着腰杆,在寒风里舒展——这是他用三年时间改良的“抗寒麦”,能在零下五度的低温里存活,再过一月就能收割。

“去看看那些麦子?”李老栓看出他的心思,递过来一把木尺,“昨儿量了,株高比普通麦矮三寸,秸秆却粗了一半,看着就结实。”

两人走进试验田,木尺刚搭上麦秆,就见林子里窜出个小小的身影,手里攥着束野菊,冻得鼻尖通红。是邻村的二丫,她爹去年染了肺疾,家里的地荒了大半,这阵子总来试验田帮忙拔草,换些粮食回去。

“苏大哥!”二丫把野菊往他手里塞,眼睛亮晶晶的,“俺娘说这花能泡水,给您润嗓子。”她踮脚看着那些麦子,忽然小声问,“这麦种……明年能给俺家留一把不?俺想试试种在坡上。”

苏砚秋看着她冻裂的手指,又看了看远处她家低矮的土坯房,心里一动。他蹲下身,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精心挑选的麦种,颗粒饱满,带着淡淡的麦香:“拿去吧,这是早熟品种,种在坡上正好。我教你怎么整地,保证能收。”

二丫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接过布包紧紧抱在怀里,连声道谢,转身跑远时,草鞋踩过霜地,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

李老栓叹了口气:“这孩子不容易。说起来,要不是你三年前让人把屯里的药圃扩了三倍,教大家种金银花、板蓝根,她爹怕是……”

话没说完,却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邮差勒住马,从背上解下一个油布包,高声喊:“苏先生,京城来的急件!”

苏砚秋接过包,指尖触到油布下硬挺的卷轴,心里隐约有了预感。回到屋里展开一看,果然是农部的文书——陛下下旨,要在全国推广“抗寒麦”,命他即刻启程回京,主持种子调配事宜。

“这就要走?”李老栓看着他收拾行囊,有些不舍,“今年的新米还没尝呢。”

“不了,”苏砚秋把麦种样本仔细裹进油布,“早一日推广,明年就少些人家挨饿。”他走到院里,看了眼屋檐下的稻穗,又望了望试验田的麦子,忽然笑了,“其实留不留在这里,又有什么关系?”

李老栓愣了愣。

“种子播下去,总会芽的。”苏砚秋背上包袱,红色的披风在风中扬起,“就算我不在,霜雪会催它扎根,雨水会教它生长,你们会看着它结出果子。”

他转身往外走,刚踏上村口的路,就见二丫带着几个孩子候在那里,每人手里都攥着把刚从地里刨出来的红薯,带着泥土的湿气。

“苏大哥,路上吃。”二丫把红薯往他怀里塞,孩子们也跟着嚷嚷:“俺们帮你看着麦子!”“等你回来吃新面馒头!”

苏砚秋看着这些冻得通红的脸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暖烘烘地填满了。他摸了摸二丫的头,又看了眼远处忙碌的乡亲们,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从不是攥在手里的物件,而是撒出去的种子,是刻在人心上的法子,是一代又一代人,把“好好过日子”的念想,像种庄稼一样,春种秋收,生生不息。

马车碾过结霜的路面,出咯吱的声响。苏砚秋掀开窗帘回望,苏家屯的轮廓渐渐缩成黑点,唯有试验田里的麦浪,在寒风里微微起伏,像一片等待着春天的海。

他知道,等明年冰雪消融时,那里会冒出新绿的芽尖,会有更多的二丫,更多的李老栓,握着种子走进田里,把希望种进每一寸土地。而他要做的,不过是把这条路,再往前铺得长一点,再拓得宽一点。

车窗外的风越来越急,卷起细碎的雪粒。苏砚秋裹紧披风,从怀里掏出那束野菊,干燥的花瓣在指尖轻轻颤动。他忽然想起很多年前,自己第一次在苏家屯的田里种下稻种时,也是这样的深秋,也是这样的寒风,只是那时心里装着的是生存,如今装着的,是千万片土地上,即将破土的春天。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