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槐底中心在哪里 > 第78章 雄师待发威四方誓靖边尘安万邦(第1页)

第78章 雄师待发威四方誓靖边尘安万邦(第1页)

洛阳的校场上,旌旗猎猎,甲胄如林。五军将士列阵而立,军容肃穆,燧枪的枪管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炮阵后的轰天炮炮口直指苍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蓄势待的威严。万历皇帝身着戎装,站在点将台上,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军队,声音透过扩音铜喇叭传遍全场:“大明的将士们!今日校阅,不为炫耀武力,只为告诉天下——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苏砚秋站在皇帝身侧,看着台下整齐划一的方阵,心中感慨万千。经过数年整军,五军已脱胎换骨:第一军配备了最新式的后装燧枪,射程比从前远三成;第二军的山地炮轻便灵活,能随士兵翻越高山;第三军的骑兵换上了西域良马,配上马枪,冲击力倍增;第四军的水师战船装上了蒸汽机,不用风帆也能驰骋江海;第五军作为京畿精锐,更是人人配备望远镜,侦查能力冠绝全军。

“陛下,”苏砚秋低声道,“经军武学堂测算,如今五军总兵力达三十五万,火器配备率七成,粮草可支撑三年征战,正是兵强马壮之时。”

皇帝点点头,举起手中的长剑,指向北方:“匈奴残部盘踞漠北以西,屡犯边境,杀我商旅,掠我子民,此仇不共戴天!朕决意,以第一军为主力,第二、三军协同,兵分三路,直捣其巢穴,将其彻底肃清,永绝后患!”

台下将士齐声呐喊,声震云霄:“肃清匈奴!保卫家国!”

校阅结束后,兵部立刻印《讨匈奴檄文》,传遍全国各州郡。檄文历数匈奴历年犯下的罪行,讲述边疆百姓的苦难,最后写道:“大明将士,今日之出征,非为开疆扩土之虚荣,实为护我子民之安宁。待北境肃清,便将其地化为州县,兴农桑,办学堂,让昔日战场,变为乐土。”

各地百姓争相传阅檄文,响应者众。漠北的牧民主动送来匈奴部落的分布图,标注出水源和牧草所在地;经世大学的学子们组成“支前队”,准备随军队北上,教士兵们格致知识,帮百姓恢复生产;连江南的商人们也自组织起来,捐钱捐物,说:“苏相和公主为我们造镜子、通商路,如今国家用兵,我们岂能坐视?”

安宁公主虽不能亲赴前线,却在京中主持“军属安抚司”,将士兵家属妥善安置,放粮米,承诺“凡战死将士,家眷由朝廷供养,子女入学堂免学费”。她还带着女先生们缝制寒衣,在每件衣服的领口绣上“平安”二字,说:“让将士们知道,家里有人等着他们回来。”

苏砚秋则坐镇中枢,协调各方。他与梁博伟定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以第一军主力正面推进,用火炮摧毁匈奴的堡垒;第二步,第二军从侧翼穿插,切断其退路;第三步,第三军骑兵追击溃散残部,不留余孽。同时,他严令各军:“凡投降者,不杀;凡归降部落,可保留习俗,编入州县,与汉人一视同仁;严禁烧杀抢掠,违者军法处置。”

“我们要的是彻底肃清威胁,不是赶尽杀绝。”他在军事会议上强调,“匈奴百姓也是受害者,只要肯归顺,便是大明子民,当一视同仁。”

出征前夜,苏砚秋来到第一军大营,看望即将出的沈锐。沈锐正带领士兵检查装备,望远镜裹着伪装布,燧枪擦得锃亮。“苏相放心,”他用力拍着胸脯,“我们一团定当为全军开道,让匈奴知道,大明的军队不是好惹的!”

苏砚秋看着他年轻却坚毅的脸庞,想起几年前他还是军校学员的模样,不禁笑道:“不仅要打胜仗,还要记着,打完仗,要帮那里的百姓盖房子、种麦子。我们去,是为了结束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末将明白!”沈锐立正敬礼,“经世大学的先生教过,征服土地不如征服人心。等肃清了匈奴,我们就把那里的草原,变成比漠北更肥沃的农田!”

大军出那日,洛阳百姓自来到城外相送。他们捧着酒碗,给士兵们敬酒;孩子们给士兵们戴红花;老人们拉着士兵的手,反复叮嘱“保重身体”。苏砚秋站在城楼上,看着绵延数十里的军队,像一条钢铁巨龙,向着北方缓缓移动,心中既有对胜利的信心,也有对生命的敬畏。

“陛下,”他轻声道,“待北境平定,我们便在那里设‘漠西省’,派经世大学的毕业生去当郡守、县令,兴修水利,推广‘嘉麦’,让那里的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

皇帝望着军队远去的方向,眼中带着期许:“好。到那时,朕要与你和公主,一同去漠西看看,看看昔日战场,如何变成粮仓。”

消息传到匈奴部落,内部人心惶惶。有的部落领主张负隅顽抗,说“大明军队虽强,却不熟悉草原地形”;有的则主张投降,说“这些年跟着领打家劫舍,日子也不好过,不如归顺大明,安安分分种地”。

而此时的大明军队,已按计划抵达漠北以西。梁博伟站在高地上,用望远镜观察匈奴的堡垒,对身边的军官道:“通知炮兵,按测算坐标开炮,先打掉他们的了望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一声令下,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炮弹精准地落在匈奴堡垒上,烟尘弥漫。堡垒内的匈奴人从未见过如此猛烈的炮火,惊慌失措,四散奔逃。

第一军士兵趁机冲锋,燧枪的枪声此起彼伏,很快攻破了第一道防线。沈锐带着一团士兵冲在最前面,他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用望远镜观察侧翼,防止匈奴反扑,口中喊道:“投降不杀!归降者站到白旗下面!”

战争的进程比预想的更顺利。匈奴的部落联盟本就松散,在大明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迅瓦解,不少部落见势不妙,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对于归降的部落,军队果然信守承诺,不仅不杀,还分给他们粮食,派懂匈奴语的士兵解释政策:“只要归顺大明,以后就有田种,有学上,不用再四处流浪。”

半个月后,主力部队抵达匈奴王庭所在的黑石山。梁博伟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让士兵在山下扎营,派使者送去招降书。书曰:“顽抗者,玉石俱焚;归降者,安居乐业。何去何从,做决断。”

匈奴领见王庭已被团团围住,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知道大势已去,最终选择投降。当他解下腰间的弯刀,递给梁博伟时,声音嘶哑:“我们输了,只求大明能善待我的族人。”

梁博伟接过弯刀,沉声道:“只要安分守己,大明绝不会亏待他们。”

肃清匈奴的消息传回洛阳,举国欢腾。百姓们在街头舞龙舞狮,燃放鞭炮,说:“这下好了,北境太平了,商路通了,日子能更安稳了。”

苏砚秋站在皇城的角楼上,看着满城的灯火,想起出征前的誓言。他知道,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要在漠西建州县,要教百姓种地,要办学堂,要通商路,要让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生机。

安宁公主走到他身边,递上一杯热茶:“听说归降的匈奴部落里,有不少人想学织布,我已让格致工坊准备了织机,等他们安定下来,就派人去教。”

苏砚秋接过茶,看着远处的星空,轻声道:“是啊,战争的尽头,从来不是废墟,而是重建。我们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肃清匈奴,最终的目的,是让那里的百姓,和中原的百姓一样,能在夜晚安稳地睡去,在清晨笑着醒来。”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这片即将迎来新生的土地上。兵强马壮的意义,从来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守护;开疆扩土的价值,从来不是为了疆域的辽阔,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共享这太平盛世的温暖。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