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富士小说>槐底中心在哪里 > 第95章 格致入寻常百业竞风流(第1页)

第95章 格致入寻常百业竞风流(第1页)

洛阳城西的“格致小铺”里,掌柜李三正忙着给顾客演示新到的“自来火”。他擦燃一根火柴,“嗤”的一声,火苗蹿起,照亮顾客惊讶的脸。“这玩意儿,不用火石火镰,擦一下就着,方便得很!”李三笑着把火柴盒递过去,“经世大学格致馆新出的,一盒能划五十下,才卖五个铜板。”

顾客是个卖早点的小贩,接过火柴试了试,当即买了十盒:“有这东西,早上生炉子再也不用吹半天了!”

这样的“格致小铺”,如今在大明的州府乡镇已有上千家。铺子里不卖绫罗绸缎,专售格致工坊生产的“小物件”:能精准计时的“机械钟”、夜晚不用添油的“煤油灯”、能放大字迹的“老花镜”、甚至还有给孩童玩的“积木”(刻着算学符号和汉字)。这些物件价格不贵,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百姓的生活。

苏砚秋微服来到铺子前,看着墙上贴的“格致新物名录”,上面写着:“肥皂(去污)、搪瓷碗(不生锈)、温度计(测水温)、改良纺车(省力三成)……”每样东西都标着用途和价格,像一本“生活智慧手册”。

“李掌柜,生意怎么样?”苏砚秋走进铺子,拿起一个搪瓷碗。碗壁雪白,印着简单的稻穗图案,比陶碗轻便,还不容易摔碎。

李三抬头见是他,连忙拱手:“苏相!托您的福,这些新物件卖得火!就说这肥皂,城里的妇人都爱用,说洗得比皂角干净;乡下的铁匠买温度计,说能测铁水温度,打出来的农具更结实。”

正说着,一个老农背着半袋棉花进来,要换一台“改良纺车”。“用这纺车,一天能多纺半斤线,”老农乐呵呵地说,“我家老婆子说,等攒够了钱,再买个‘缝纫机’,听说那东西缝衣服比手快十倍!”

格致技术不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更渗透到百业之中。在江南的织布坊,蒸汽驱动的织布机代替了人力,织出的棉布又快又匀,价格比从前低了一半,寻常百姓也能穿得起;在北方的煤矿,用石油驱动的抽水机日夜运转,矿井再也不怕积水,矿工们说“这铁家伙比十个人还能干”;甚至连街头的剃头匠,都用上了“脚踏式吹风机”,给顾客吹头时再也不用嘴吹了。

经世大学的格致馆里,学子们正围着一台“电话机”研究。这是在电报基础上改良的新物件,对着话筒说话,另一头就能听见声音。“苏相,再过半年,就能批量生产了!”格致馆馆长兴奋地说,“到时候,州府之间能直接说话,比电报还方便!”

苏砚秋拿起话筒试了试,听见另一头传来陈默的声音:“苏相,汽车的橡胶轮胎试验成功了!用西域的橡胶树汁液做的,比铁轮减震,跑起来还没那么吵!”

从“蒸汽”到“电力”,从“机械”到“化工”,格致技术像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大明的每一个角落。连边疆的都护府,都建起了小型格致工坊:西域的工匠用改良的锻炉打制农具,安南的农夫用抽水机灌溉梯田,漠北的牧民学着用太阳能灶烧水(格致馆利用聚光原理制作的简易装置),说“不用捡牛粪也能烧茶了”。

朝廷还设立了“格致奖励金”,鼓励百姓明创造。江南有个船工,改良了渔船的渔网,让捕鱼量增加三成,得了五十两奖金;漠北有个牧民,用羊毛和棉花混合纺纱,织出的布匹又暖又结实,被邀请到格致工坊传授技艺。

“格致不是少数人的学问,是所有人的工具。”苏砚秋在格致馆的开学典礼上说,“农夫用它多打粮,工匠用它造好物,妇人用它省力气——能让日子过得更好的技术,才是真学问。”

傍晚,苏砚秋沿着朱雀大街回家,一路看见:卖麦芽糖的小贩用机械秤称重,精准到一钱;路边的茶馆挂着煤油灯,比灯笼亮堂;几个孩童用积木搭出“火车”的形状,嘴里喊着“哐当哐当”……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藏着格致技术带来的细微变化,像无数条小溪,汇成了大明向前奔流的大河。

安宁公主在家中等他,手里拿着一张“格致报”,上面刊登着新明的消息。“你看,有人明了‘插秧机’的小型版,适合农家小院用,”公主笑着说,“还有人想在自行车上装个小风车,说是能自己电照明呢。”

苏砚秋接过报纸,灯下细读,忽然觉得,所谓“盛世”,不过是让格致的智慧走进柴米油盐,让寻常百姓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能多一分便利,多一分欢喜。就像那根小小的火柴,虽微弱,却能点亮万家灯火;就像那台小小的纺车,虽简单,却能织出生活的锦绣。

窗外,格致小铺的灯笼还亮着,映着“便民”二字。这两个字,正是格致技术最深的根基,也是大明最动人的底色。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