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晨雾中,十艘“镇海级”航空母舰如黑色巨鲸般破浪前行,三千艘军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紧随其后,舰艏的龙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舰载机群从甲板升空,在舰队上空形成巨大的保护网,引擎的轰鸣声穿透云层,惊起无数海鸟。这是大明国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行动——将太平洋纳入版图,将散布其中的小岛国纳入管辖,设“太平州郡”,让华夏的旗帜飘扬在这片辽阔的海域。
“目标,琉球群岛!”旗舰“镇海号”的指挥室内,海军司令郑和的命令通过无线电传遍各舰。海图上,从东亚大陆延伸至太平洋深处的航线被红线标注,沿途的岛屿密密麻麻,像散落在蓝绸上的珍珠。这些岛屿中,有些是未开化的部落聚居地,有些则被小国占据,时常袭扰大明商船,阻断太平洋商路。
苏砚秋站在舰桥,望着窗外无垠的海面。他手中的《太平洋经略策》详细记录着规划:先收复袭扰商路的琉球、吕宋等岛国,设“太平都护府”;再派船队勘探未知名岛屿,建立灯塔与补给站;最终实现“太平洋内,凡有人类居住之地,皆入大明版图,共享太平”。
“为何非要将这些小岛纳入管辖?”年轻的参谋忍不住问,“派舰队威慑即可,何必兴师动众?”
苏砚秋指着海图上的吕宋岛:“你看这里,三年前有三十艘大明商船在此被劫掠,船员被贩卖为奴。若不将其纳入治理,商路永无宁日,百姓永无安稳。我们要的不是征服,是让这片海域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沐浴到‘太平’的光。”
舰队先抵达琉球群岛。岛上的王国曾是大明藩属,后被倭寇裹挟,时常劫掠过往船只。当十艘航母出现在港口外时,琉球王吓得开城投降,却没想到大明军队并未烧杀抢掠,反而张贴告示:“凡愿归顺者,保留原有产业,编入大明户籍,享公民待遇;反抗者,依法惩处。”
士兵们登陆后,迅接管港口,设立临时行政机构,医官带着药品为岛民诊治,格致馆的工匠则开始修建码头与灯塔。一个曾被倭寇胁迫的渔民,捧着刚领到的粮食,对士兵说:“以前盼着能安稳打渔,现在大明来了,总算盼到了。”
拿下琉球后,舰队直指吕宋岛。岛上的土着部落与外来殖民者长期混战,百姓困苦不堪。大明军队采取“攻心为上”策略:先派轰炸机向无人区投下宣传单,用当地语言告知“大明带来和平与温饱”;再派使者与各部落领谈判,承诺免除三年赋税,帮助修建水利、学堂。
大部分部落选择归顺,但仍有殖民者扶持的武装负隅顽抗。海军随即展开行动:战斗机摧毁其防御工事,军舰进行火力压制,登陆部队则在航母掩护下稳步推进。战斗仅持续三日,顽抗者便宣告投降,殖民者被驱逐出境,吕宋岛正式纳入大明版图,设“吕宋县”,隶属太平州郡。
在后续的征战中,舰队几乎未遇激烈抵抗。那些长期处于混乱、贫困中的小岛居民,早已厌倦了争斗,当看到大明军队带来粮食、药品,承诺建设学堂、工坊时,纷纷主动归顺。在一个偏远的珊瑚岛上,部落领用贝壳项链换下士兵手中的钢笔,笑着说:“我们要学写字,要记下来,从今天起,我们是大明人了。”
三个月后,太平洋上的主要岛屿均被纳入管辖。朝廷颁布《太平州郡治理条例》:保留各岛原有习俗,尊重信仰自由;设立州、县两级行政机构,官员从岛民与中原选派,共同治理;修建跨岛铁路(部分岛屿间用海底隧道连接)、机场、电报站,确保政令畅通;推广中原的农桑技术,让岛民实现粮食自给。
在吕宋岛的新建学堂里,中原的先生正教孩子们读写汉字,黑板上画着大明国的地图,太平洋上的岛屿被红笔标出,与大陆连成一体。一个岛民孩童指着地图问:“先生,咱们现在和洛阳的孩子,是一家人吗?”
先生笑着点头:“是,都是大明国的华夏儿女,都是一家人。”
苏砚秋站在吕宋岛的港口,看着第一艘满载岛民特产的货轮驶向中原,船上装着椰子、橡胶、珍珠,将换回中原的丝绸、瓷器、农具。远处的造船厂,工匠们正用格致技术建造适合浅海航行的渔船,岛民们围着看,眼里满是期待。
“这才是征战的意义。”苏砚秋对身旁的郑和说,“不是占领土地,是让土地上的人过上好日子;不是炫耀武力,是用武力守护和平,用文明滋养交融。”
夕阳西下,将海面染成金红。太平州郡的第一面大明龙旗在旗杆上升起,与远处航母的旗帜遥相呼应。海风吹过,带着新收割的稻谷清香,那是岛民们用中原农具种下的第一茬庄稼。
苏砚秋知道,将太平洋纳入版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些散布在海洋中的岛屿,将成为连接各大洲的驿站,成为文明交流的桥梁,让“大明”“华夏”的名号,随着海风与洋流,传遍更遥远的地方。而这片曾经动荡的海洋,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大明太平洋,一个属于和平与繁荣的名字。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dududu槐下田舍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