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官面露为难,“少将军,你这伤势太重得静养,这伤口才长好就裂开,大半月都好不了。”
裴彧盯着他,“你只管上药,其他的与你无关。”
“可……”医官见他心意已决,不敢再劝,拧着干净的布巾去擦拭裴彧身上的血痕。
刚愈合的伤口复又裂开,还在雨里淋了一场雨,穿着湿透的衣服大闹一场,此刻伤口的血肉都开始泛白肿胀,叫人看着心惊肉跳。
医官小心翼翼的处理好裴彧背上的伤口,还是没忍住叮嘱,“这伤口半个月内一定不能再撕裂了。”
他没听见裴彧应声,擡眼去看,那人坐的稳稳当当,背脊上缠满白布,嘴角向下,一双眼沉幽幽的望着南方。
医官摇摇头,背起药箱离开。
裴彧独自坐了一会,打开门让人摆饭,他要赶紧养好身体,他要把徽音带回来,永远囚在他身边,再也不让她离开。
——
车队离开长安後,徽音的心情一点一点变得好起来,他们出了长安,越过秦岭,自汉水向南,取道荆襄古道,景致愈见清丽。
险峻的山势化为柔和起伏的丘陵,浅水湖也愈发密集起来,偶尔可见有妇人临水浣衣,杵声清越。
到了荆州渡口,一行人改走水道,登上渡船。过了这汉水,对岸便是宋家祖地宛县。
徽音出长安之际便派了人给宋氏族人送信,让他们准备好迎接父母棺墩进祖坟。
她站在船头,江风带着水腥气,比山风更柔和,也更潮湿。江上飘着许多乌篷船,船家撑着长篙,船尾稳坐着钓鱼翁。
徽音闭上眼感受着江风,她喜欢这里,这里的一切都让她感到亲切柔和。
身後有人为她披上茜色披风,徽音回头望去,颜娘立于她身後,神色柔和。
临近午时,江边人并不多,只有个零星的黑点点,看着像是渡口忙活的酒家。
一刻钟後,渡船停稳在岸边,徽音看着岸边光秃秃的空地,眉间蹙起,为何一个宋氏族人都没瞧见。
颜娘也一脸疑惑,“怎麽无人相迎?”
徽音凝着眉,大约明白了,宋家这是想给她一个下马威。
下了渡口,徽音让车队在原地休整一二,她这次回乡只带了颜娘和几个王寰给的侍卫,再加上三车陛下给的赏赐和归还的旧物。
从前阿父还在,宋氏一族对她们这一脉异常恭敬,逢年过节都有族叔带着礼节上门。
阿父出事後,宋氏一族就立马换了一副嘴脸,不仅不派人进长安相助,还拒绝她将阿父葬入祖坟的请求,甚至在徽音去信求些银钱相助之时装聋作哑。
只有舅舅一家叫人捎来不少金银,却也无事于补。
休整过後,她朝渡口打听出宋家所在地,带着人一路招摇而去,路上还沿途散播她扶棺归乡的消息。
宛县民风淳朴,百姓都很热情,七嘴八舌的围上来,你一言我一语的问。
“你们是宋家人啊?你父亲是谁啊?”
徽音带着幕离,坐在车门口,“家父宋渭。”
“宋渭?那不是宋家那个大官吗,我听说他年前因贪污受贿死了。”
徽音摇摇头,“家父蒙受冤屈,陛下已经昭告天下为他平反了。”
“这样啊,那你们这次回来的干嘛的?”
徽音耐心的解答,“落叶归根,自然是要将阿父阿母葬入祖坟,只是……”
她声音低落下去,幕离被风掀起一角,露出秀丽的下颚。
看热闹的人群忙问:“只是什麽,有什麽难处,你说出来看看我们能不能帮上忙。”
徽音低着头凄凉道:“我这一脉就剩我一人,我担心我一孤女,无法让阿父阿落叶归根。”
“你放心,宋家就是靠着你父亲发家的,他们绝不敢欺负你一个孤女。”
“就是就是,他们要是敢为老不尊,这宛县的百姓一口一个唾沫都能淹死他们!”
徽音站起身,盈盈朝人群施了一礼,“那徽音在此谢过各位父老乡亲们了。”
没过多久,车队已经来到宋家族房前。宋家的祖房并非长安那种大宅院,而是很多个小院组成,外围一圈是一进,中间则是二进和三进。
房屋围在一起,这一片都是宋家族人的居住地,因此这里的地名也被称做宋巷。
此刻已经有不少听见动静的宋家族人探出头,纷纷瞅着徽音等人。
徽音低声吩咐下去,叫车队分开,将金银锱铢等物留在巷子外,大半人手也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