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新竈台晾晒的这几日,苏婉音也没闲着。
猪油糕的成功让她手头宽裕了些,但也让她意识到,单靠摆摊和零星售卖点心,资金积累的速度还是太慢,店面开张在即,用钱的地方只多不少。
有时候她都想去银行借一笔钱出来,但奈何现在可不是後世国家帮扶小企业的时候,像她这样的三无人员,见银行大厅经理都难,更不用说是借贷了。
现在即使有要做生意手上钱不够的也大多是与周围的亲戚朋友借,再不济也是有工作单位的跟单位借,外面能借钱的那都是违法的,属于非法集资!
迫不得已之下,苏婉音只得与小宝商量先拿了一部分原主父母的抚恤金,虽然小宝还小,可能对金钱都没有什麽概念,但这是属于原主与小宝的钱,她还是把小宝当做大人一般将内里的道理缘由掰开了揉碎了说与他听。
至于小宝,在听到姐姐说钱不趁手之後,当即说所有的钱都给苏婉音拿去用,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姐姐的!
听得苏婉音是既好笑又有些感动。
这弟弟真是没白疼!
……
这日收摊後,她带着小宝再次来到镇上。
木匠张师傅的铺子里,四套崭新的松木桌椅已经完工,散发着淡淡的木头香气。
桌椅样式简单,但边角都打磨得光滑圆润,没有任何毛刺,可见张师傅的用心。
“苏老板,你看看,还满意不?”张师傅用粗糙的手掌抚过桌面,语气里带着匠人特有的自豪。
苏婉音仔细检查了一遍,用力摇了摇桌腿,纹丝不动,结构非常牢固。
“张师傅,您的手艺真好!我太满意了!”她由衷赞道。
“满意就好。”张师傅笑眯眯地指着靠在墙边的一块长木板,“招牌也做好了,按你说的,红底黑字。”
苏婉音转头看去,心跳不由得加快。
那是一块刨光的松木板,刷上了鲜亮的枣红色底漆,上面是张师傅请镇上写字最好的老先生题的“苏记饭馆”四个大字,墨色浓黑,笔力遒劲,在红底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大气。
这就是她未来的招牌了。
苏婉音看着,心底涌上来一股股热流,几乎快要将她淹没……
付清了木工钱,和张师傅约好明天送货到店面後,苏婉音牵着小宝,又去了镇上的杂货店和供销社。
锅碗瓢盆丶油盐酱醋丶米面粮油……
她拿着清单,精打细算地采购着开业必备的物资。
锅碗瓢盆,原本大伯娘给她提了一嘴说可以上废品站淘些别人不要的,找焗匠来一焗,那也能用,还能省下一大半钱呢!
说起来这都是要反复使用的物件儿,用些别人用过的丶上了焗的,也无可厚非,现在国营大饭店里用的都还有带缺口的碗呢!
但苏婉音不愿意。
锅碗瓢盆说来不起眼,却是客人一进门就能看到的丶他们饭馆的门脸儿,若是别人一进来,端上来盘菜,菜品好看又好吃,结果盛菜的盘子却是个半新不旧还打了补丁的,会怎麽想?
他们可是新开的饭馆!
而且现在不趁着新开业就把东西备齐了,以後再想换又会顾忌这顾及那儿的,犹犹豫豫反倒成不了事。
因此哪怕手里钱再不趁手,苏婉音也不愿意在这方面省下钱来。
每花出去一笔钱,都感觉心在滴血,但想到这些东西即将在崭新的竈台上变成美味佳肴,又觉得这钱花得值。
回到村里,天色已晚。
苏婉音点起油灯,在昏黄的光线下,开始反复推敲开业初期的菜单。
既要考虑成本,又要突出特色,还要适应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消费水平。
早餐她现在还是打算继续卖一段日子,现在大多数人正餐基本都在家吃,有能力在外面吃的一般又都会去国营饭店,显得有面儿。
所以早餐这个她的特色还是不能丢,只是後续跟不上还是会考虑停掉了。
但是相应的,她还是增加了下午的菜品,首先是卤味,以前都是只能让顾客打包带走,现在既然有了堂食,她打算搞个卤味拼盘,一块五任选一盘,这样又实惠又能吸引顾客,毕竟看起来是亏本买卖,利用了爱占便宜的性子。
再有就是主食,除开常见的米饭,她还打算加上阳春面和臊子面两种,至于饺子她就不打算做了,听说国营饭店那大师傅最拿手的就是大水饺!
还有就是最近比较受欢迎的猪油糕,也得摆上台面。
最後就是炒菜了,饭馆儿饭馆儿,就是让人吃饭的地儿,没有炒菜怎麽行?
至于菜品她暂定了三种,醋溜白菜丶辣椒小炒肉还有清炒时蔬,都是下饭菜。
苏婉音目前打算走薄利多销丶靠几样招牌菜打响名头的路子。
菜单用毛笔工整地抄录在一张大黄纸上,准备开业前贴在墙上。
第二天,是约定好生火试竈的日子。
苏婉音心情激动,如同即将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
她特意带上了新买的一口厚铁锅,以及早就准备好的柴火。
新店面里,张师傅已经派人把桌椅和招牌都送来了。
四张方桌,十六条长凳,整齐地摆放在擦洗干净的地面上,虽然空荡,却已初具饭馆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