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苏记饭馆後院的革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苏婉音的预料。
多层蒸笼和防溢锅盖投入使用几天後,效率提升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早晨排起的长队缩短了,顾客们拿到包子的速度快了,抱怨等待的声音几乎消失。
苏婉音和春香婶脸上的疲色也褪去不少,甚至能在早高峰间隙喘口气,喝上一碗温热的豆浆。
然而,变化不仅仅存在于後院。
这天下午,卤味刚出锅,浓郁的香气飘散出去,很快就有熟客上门。
“苏老板,今天还是老样子,半斤卤豆干,两个卤蛋。”说话的是在附近粮站工作的赵大姐,她算是饭馆的常客了。
“好嘞,赵大姐稍等。”苏婉音利落地称重丶打包。
赵大姐付了钱,却没急着走,眼睛好奇地往後院瞟了瞟,压低声音问:“苏老板,我听人说,你这後厨添了不得了的新家夥什?一次能蒸几百个包子的铁蒸笼?还有个会自己叫唤丶不让锅溢的神奇锅盖?”
苏婉音手上动作一顿,擡眼看向赵大姐,见她脸上满是好奇,并无恶意,便笑了笑,语气平常地说:“赵大姐听谁说的?没那麽玄乎,就是请李铁匠打了套方便干活的家什,省点力气罢了。”
她指了指旁边盖着防溢锅盖的豆浆桶,“喏,就那个,水开了响一下,提醒人,免得看不住火。”
恰在此时,豆浆桶里的温度达到临界点,“叮”一声清脆的铃响,一股细微的蒸汽从锅盖中央逸出。
赵大姐眼睛顿时瞪圆了,凑近了两步,啧啧称奇:“哎哟!真响了!真神了!这可比我家那小子还顶用,叫他看个火,三心二意的,十回有八回得溢锅!”
她像是发现了什麽了不得的宝贝,盯着那锅盖看了又看,“苏老板,你这脑子是咋长的?这都能想出来!”
苏婉音被她夸张的表情逗乐了,将包好的卤味递过去:“就是瞎琢磨,赵大姐您的东西好了。”
赵大姐接过油纸包,还在不住地感叹:“了不得,真是了不得!怪不得你家东西好吃,你这心思巧啊!”
她一边念叨着,一边心满意足地走了。
苏婉音看着她的背影,轻轻摇了摇头,她本意只是想提高效率,减轻负担,没想到却成了街谈巷议的新鲜事。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类似赵大姐这样的好奇探询越来越多。
不少熟客来买东西时,都会有意无意地问起後院的新鲜玩意儿,有的纯粹是好奇,有的则带着几分打探的意思。
甚至有些面生的妇人,借口买点小东西,眼神却一个劲儿地往後院溜。
“婉音,你发现没?这两天总有些生面孔在咱店门口晃悠。”
春香婶趁着包饺子的间隙,小声对苏婉音说,脸上带着一丝忧虑,“我瞅着,像是斜对面那家新开张的好味小吃的人。”
苏婉音闻言,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她擡头看向门外,街道斜对面,一个月前新开的“好味小吃”门口,确实有个穿着蓝布衫的胖妇人,正看似无意地朝这边张望,见苏婉音看过去,那人立刻移开了视线,假装整理门前的笤帚。
“嗯,我也看见了。”苏婉音低下头,继续麻利地捏着饺子褶,语气平静,“随他们看吧,咱们的东西,又不是光靠几件家什就能做出来的。”
话虽如此,但她心里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她这套改良工具,在这个普遍依靠传统手艺和人力的小镇上,确实显得过于“扎眼”了。
效率的提升,意味着竞争力的增强,自然会引来同行的关注,甚至忌惮。
下午,宋潮生来了,今日歇得早些,听他说是没什麽货了,二混子打算叫几个弟兄再走一趟南方,他没打算去,就留着把剩下的货给出出,好留住客户。
“婉音,今天还有绿豆汤吗?”他声音一如既往地高昂带着兴奋。
“有,刚冰镇好。”苏婉音从柜台下的水桶里取出一碗凉意沁人的绿豆汤,递给他。
自从天气热起来,她下午都会准备一些消暑的糖水,绿豆汤最是畅销。
宋潮生接过碗,咕噜几下喝了个底儿干净,苏婉音赶紧又给他盛上一碗,他这才捧在手里慢悠悠地喝起来,目光扫过後院那套显眼的多层蒸笼,然後落在苏婉音脸上:“最近咋样,有没有不长眼的过来闹事?”
苏婉音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他指的是什麽,她有些无奈地笑了笑:“你也听说了?都是些以讹传讹,没那麽神奇。”